第四十六集:忽必烈(二)(1 / 2)

內景,初夏,大都,皇宮,大明殿、日、安童、汪德良、玉昔帖木兒。

忽必烈正在看書,這時玉昔帖木兒走了進來。

玉昔帖木兒:皇上,川東軍統帥汪德良求見。

忽必烈:(驚詫地)哦,他不是駐守在川東麼?是誰讓他回來的?

玉昔帖木兒:恐怕是皇上那道特赦詔讓他不滿,才擅自回來的吧!

忽必烈:(不悅的表情)哦,既然如此,那讓他進來吧。

滿麵淚水的汪德良一進大殿就跪在了忽必烈麵前。

忽必烈:快起來說話。汪德良,你身為川東軍統帥,怎麼擅離職守回京師?你可知軍政大員無詔令而擅自回京是何罪?

汪德良:陛下,臣知道,臣知罪,但臣不得不離開川東,合州釣魚城指日可下,可那李德輝老兒為了他的妹妹竟然假公濟私,想接受合川軍民的投降,赦免合川一城百姓死罪。李德輝這是公私不分,因私費公,臣堅決反對裏的會這樣做,決不能赦免這些可惡的川蠻子,先皇蒙哥大汗有遺詔,一定要屠城。我請求陛下務必執行蒙哥大汗的遺詔,即位蒙哥汗報仇,也是為我哥哥報仇。

忽必烈:(冷冷地命令道)你起來吧,德良,你的這個要求朕不能答應,魚城既降,可赦其罪,諸軍毋得擅便殺掠,宜與秋毫無犯。李德輝不是因私費公而是識大體顧大局,你才是因私費公。朕不僅是大蒙古的可汗,也是中原的皇帝,怎麼能為了個人私怨而屠殺自己的子民呢?你回川東去吧,朕念你兄弟二人對我大元朝的建立有軍功,就不追究你的狹私報複,但如果你敢公報私仇或不服從朕的赦詔,濫殺一人,朕會以抗旨罪懲處你!朕命令你立即連夜趕回川東,約束自己的部下,如果違反朕的旨意濫殺一名投降者,朕絕不會饒你!

汪德良:(淚流滿麵,叩頭著地)陛下,要三思呐,難道陛下忘了蒙哥汗的遺恨了嗎?

忽必烈:(滿臉慍鬧,嗬斥)住口,朕怎麼會忘記?但是朕更沒有忘記朕是中國的皇帝,合州釣魚城百姓也是朕的子民,朕豈能因為家仇而誤國?汪德良,難道你要抗旨嗎?

汪德良:臣不敢,臣隻是不能忘記蒙哥汗和我哥哥之死的仇恨!

忽必烈:德良,朕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的要求毫無道理,卿之兄與朕汗兄當年殞命至今二十年了,那些當年擊傷汗兄和卿兄的士兵十之八九已經離開人世,朕怎能因為一兩個人的作為而歸咎整個城中十幾萬百姓?你這要求是欲置朕於暴戾昏君之地啊,朕怎能答應你的請求?不要說了,退下!(揮揮手)

汪德良無奈地站起來退下。

畫外音:在川西王李德輝的周旋下,忽必烈下令不在追究釣魚城軍民曾經抵抗蒙古軍隊三十六年,並打死蒙古大汗和眾多蒙古將士的責任。1279年正月,李德輝率數百人至釣魚城正式受降,釣魚城36年守城抗戰的曆史畫上了悲壯淒涼的句號。釣魚城受降後,李德輝隨即從城外調糧進城實施救濟,並命令城中軍民將城池全部拆除,以絕後患。隨後,出於防止東川軍汪德良部挾私報複釣魚台軍民,李德輝又下令將釣魚城軍民全部解散。此後,合川軍民和官員為了紀念王立、李德輝、熊耳夫人拯救釣魚城時萬軍民生命的恩德,在合州城為王立、李德輝和熊耳夫人建立了功德碑。

這個曾經威名赫赫,改變過十三世紀整個世界格局,被稱為”“上帝折鞭處”的釣魚城的烽火熄滅了,然而後世的人們對王立個人人格品質的非議和爭論卻沒有完結。在以後700多年間,關於王立的評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怒斥,說王貪生怕死開城降敵,沒有氣節,但也有人說他犧牲自己的名節,救民於水火,是大忠大勇,大仁大義。明朝弘治年間,合州官府在釣魚城為當年的守將王堅和張鈺建祠一座,稱“王張祠”,後來又把對釣魚城抗敵有功的餘玠牌位請入,一並供奉,改稱“忠義祠”。1766年,清朝合州知州陳大文認為,王立“寧屈一己”而保全百姓,熊耳夫人和李德輝對釣魚城百姓也有“再造之恩”,故將王立、熊耳夫人和李德輝牌位請入忠義祠。然而133年後的1881年,合州知州華國英再修忠義祠時,卻認為王立當年係無恥的變節投敵,故將三人牌位逐出祠去。但合州百姓認為王立、熊耳夫人和李德輝三人對百姓有大恩大德,於是另立“賢良祠”供奉三人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