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書院經過修葺,已煥然一新。陛下禦書的匾額即將到來,書院的山長、講學先生和學子們都望眼欲穿,興奮異常。
蒸水在左,湘水在右,耒水在前,三條河流彙合,碧波萬頃,浩浩蕩蕩,直下洞庭。據說,石鼓二字的由來,就是源自水浪拍打岸上的礁石,發出如鼓的聲響。後來,人們又根據這聲響,用石頭雕刻了一個石鼓立在山前。
此前,張齊賢已指派能工巧匠,重點將石鼓書院的正門和廳堂修葺了。正門上麵留了一塊空白,正是為禦賜匾額而留的。黑色的瓦,雪白的牆,不僅質樸,而且肅靜。張齊賢並不是舍不得支取府庫中的銀子,隻是大宋朝的建築風格不講究奢華、豔麗,多以質樸為美,張齊賢如此修葺,正合時宜。再者,通判應該珍惜民力,這才是廣施仁政所必須的。畢竟,張齊賢的前三十年都是在貧寒中度過的,勤儉慣了,一時想大手大腳花銀子,還真的不大舒坦。不過,張齊賢大筆一揮,讓書院的學田增加一倍,也算是讓衡州百姓們大開眼界了。
石鼓山左邊的武侯祠,東邊的合江亭,也都經過重新修葺,麵貌為之一新。唯一美中不足的,則是祠、亭旁邊的樹木,由於遭遇冰雹的侵襲,少了些許的蒼翠。
這一日,天清氣朗。書院旁的湘水碼頭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有穿著白色、黑色、褐色等顏色的斷袖衫、長衫、直身、袍子的官員、仕子、商賈、庶民以及小商小販,有穿著青色、紅色、紫色等顏色的短袖褙子的老婦、女子,還有穿著花花綠綠以及頭上紮著滿頭髻或小白花的孩童。眾人都在搖首期盼,等著載有匾額的客船靠岸。
張齊賢用目光掃視著人群。人雖多,但是,有一些人該來的人反而沒有來。“好個尹裏正!還記恨著本官呢。”張齊賢再次尋找,果真沒見到尹裏正以及衡州周邊的一些其他裏正。那個尹裏正因為不稱職,被張齊賢狠狠地懲罰了一頓,想必此人定是把張齊賢恨到骨頭裏去了。張齊賢搖搖頭,將這些影響心情的人趕出腦海。張齊賢重新召來州中公吏、衙卒,吩咐著他們務必要維持好碼頭上的秩序。
一群仕子登上了碼頭旁的一座高塔,站得高,自然就能看得遠,看得透徹。
“我聽說皇帝陛下禦書了一副題為‘石鼓書院’的匾額,今日我等就可以在此一睹禦書的風采了。”其中一個仕子說完,展開扇子,扇了三四下,又將扇子收了。
“我聽說當朝皇帝陛下書法造詣了得,特別擅長飛白體,在我整個大宋朝,陛下認第一,沒人敢認第二、第三的。”另一個仕子舉起大拇指,誇讚道。
仕子身旁的一個小書童,抓著腦袋,輕聲問道:“飛白體?是什麼樣子的?”仕子們聽了書童這話,都哈哈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