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英與他的摯友
往事回首
作者:盧國模
盧子英在北碚二十三載,為北碚的開拓與建設傾盡心血。身為國民政府的地方官員,他在當時特殊的環境裏,與反動派委蛇周旋,暗中保護中共地下組織和進步人士,積極支持革命事業,為團結抗戰、推行民主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他的所思所為,離不開摯友惲代英、陽翰笙的教誨,離不開這一份份難以忘懷的情誼。
寫在信箋上的囑語
1921年盧作孚在四川瀘州擔任川南永寧道教育科長時,經川東道尹公署秘書長陳愚生推薦,誠邀中共早期青年運動的領導者惲代英到川南師範學校任教。10月,惲代英從上海來到瀘州,在川南師範先後擔任教務主任、校長等職,與盧作孚等共同領導川南的新文化運動。同樣憂國憂民的情懷、改天換地的壯誌,使他們結下了深厚情誼,成為摯友。
由於常年跟在胞兄盧作孚身邊,盧子英不僅自幼得到其關照與教誨,還得以與惲代英結識,他就是在瀘州的盧作孚家中首次見到惲代英的。後來盧子英隨盧作孚回到重慶,在聯合中學讀書。1922年冬,惲代英到四川江北縣(今重慶江北區)廖家台講學,其間常到盧作孚在大觀坪的家中看望並商談教育問題,盧子英因此與惲代英有了進一步接觸。在盧家,惲代英多次見到盧子英,他十分關愛這個小兄弟,每次見麵都會鼓勵他:要好好學習,關心社會,將來要用更好的能力和毅力來服務社會,報效國家。惲代英親切的勉勵與教誨,深深地激勵著盧子英,他也由衷地敬佩這位積極投身革命的兄長。
1923年1月,惲代英因遭受軍閥張英的迫害,憤然離開瀘州,到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執教。同年夏,他應上海大學校務長鄧中夏的聘請,前往上海大學任教,途中在重慶短暫停留。而此時,17歲的少年盧子英為了謀生,獲得一技之長,決定出川去闖闖,便中斷了中學學業。他與在重慶停留的惲代英聯係,於7月隨惲代英乘船到了上海,由黃炎培介紹在啟明染織廠當上了學徒。
惲代英住在上海法租界納菲德路,盧子英常去那裏看望。當時,惲代英正與鄧中夏籌辦出版《中國青年》雜誌。1923年10月,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創刊號出版,盧子英有幸得到了首刊。以後每期《中國青年》一出版,惲代英都會送一本給盧子英,並指導其閱讀,還給他講解一些革命道理,使盧子英得到啟迪,受益匪淺。惲代英還介紹他結識了在上海領導學生運動的共產黨人陽翰笙、餘澤鴻等。與這些革命者的交往,使盧子英的視野更加寬闊,同時也立下了報國的宏誌。
1924年國民黨“一大”後,惲代英受黨的指派,和毛澤東、鄧中夏、向警予等共產黨人一起參加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工作,惲代英擔任宣傳部秘書。盡管工作繁忙,但對於盧子英每次滿懷熱情的看望,惲代英都會抽出時間和他悉心交談。1925年夏末的一天,盧子英如常來到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看望惲代英。此次交談中,惲代英叮囑盧子英如何處事待人,希望他能做個進步青年,並用毛筆在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部有藍色邊框的信箋上,寫了一頁囑咐話語交給盧子英,讓他牢記。其內容是:
說話要:(一)理論周密(二)言詞扼要 (三)察言觀色
處人要:(一)體諒 (二)謙和 (三)善於指導與中人以下的共事
言詞通達 堅毅沉著。
短短的幾句話,被盧子英奉為珍品,他一直將此信箋帶在身邊,不斷勉勵自己,努力踐行。
深受《中國青年》影響
1925年9月,盧子英在上海大學投考黃埔軍校第四期並被錄取,於10月在廣州入學。次年1月,惲代英也來到了廣州,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在會上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更巧的是,同年5月,惲代英奉令到黃埔軍校任第四期政治主任講師、軍校政治主任教官及軍校中共黨團領導成員。如此,兩人的生活軌跡再次有了交集,他們之間又有了更深入的交往,盧子英因此得到更多的指點和教誨。他的思想不斷進步,在黃埔經常參加校內進步同學組織的活動,閱讀了不少進步書籍,結識了不少共產黨人,成為校內左派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在這期間,經惲代英介紹,盧子英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1926年,盧子英參加惠州東征後因患嚴重疾病,不得不離開軍校,赴上海求醫,幸得名醫救治,挽回性命。他拖著虛弱的身體輾轉回到四川,後跟隨盧作孚來到北碚,投身於當地的開發和鄉村建設,從此紮根、堅守在北碚。而隨盧子英一起來到北碚的,還有早年在上海時惲代英給他的成套的《中國青年》雜誌,後來他還陸續收到惲代英從上海設法郵寄來的《中國青年》,而這些雜誌都被他鄭重地保存起來。盧子英每次都會深讀這些雜誌,以之來激勵和鞭策自己,指導自己在北碚的作為,對於營造和推動當時北碚濃厚的民主進步氣氛不無影響。他還在自己帶領的學生隊、少年義勇隊中廣為宣講《中國青年》,介紹他們閱讀,使這些有誌青年受到進步思想的熏陶。這些群體裏湧現了許多積極獻身社會、報效國家的有誌青年和共產黨人,他們的成長,可以說,與盧子英竭力引導和宣講《中國青年》密切相關。1933年,盧子英將自己所存的全部《中國青年》雜誌捐贈給北碚圖書館,成為館中珍寶,也是全國早期革命書刊的罕存極品。這一本本泛黃的《中國青年》雜誌,也記錄著盧子英與惲代英的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