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越下越大,一道道閃電劃破天際,整個君山似乎在電閃雷鳴中飄搖,但負責在福壽老丐小院四周監視的丐幫弟子卻依舊堅守如初,密切關注著四周的動靜。
葉知秋點亮一盞油燈,和楊紫衣一起傾聽福壽老丐講述玉佩的故事。他聽的格外仔細認真,因為這關係著自己的身世之謎,內心期待中有點忐忑。
福壽老丐沉浸在過去的事跡中,娓娓道來,既有對昔日的懷念,也有遺憾,但更多的是一種自豪與驕傲。
福壽老丐的故事很長,講述的很詳細,葉知秋從中理出了有用的信息,大概就是:“二十年前,西北突厥騎兵頻頻在大漢邊境一帶打秋穀,朝廷派秦王周承斌帶兵平息突厥之亂,一直將突厥趕至玉門關以西,但秦王在一次帶兵偵查時,誤中敵人圈套,身陷重圍,眼看著身邊的士卒一個個倒下,形勢岌岌可危,恰巧福壽老丐從天山歸來,救下了被突厥兵四處追捕的秦王,後又在秦王帳下效力,直至突厥被徹底打敗,說起來也立下不少功勞。秦王為感謝福壽老丐,要給他加官進爵,但福壽老丐生性懶散,不喜做官,便推辭回了中原,加入了丐幫,這塊玉佩就是昔日秦王所贈。”
故事其實很簡單,但福壽老丐說的很繁瑣,很詳細,也許這是因為這件事在他心中有不可磨滅的記憶,也是他頗為驕傲自豪的事跡,看他滿臉泛起的光輝就能猜到。
葉知秋沒想到師父福壽老丐還有這樣為國出力的英雄事跡,稱讚道:“師父您老人家肯定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
福壽老丐麵色紅潤,笑道:“說來慚愧,對於行兵打仗為師是一竅不通,但衝鋒陷陣,取敵將首級的事情卻沒少幹,哈哈!我給你們說,有一次…”
楊紫衣見兩人自吹自擂沒完了,大煞風景的打斷道:“老叫化,說正事啊,到底你這塊玉佩和師弟的玉玦有什麼關聯,你到底知不知道師弟的身世之謎。”
福壽老丐無趣的瞪了楊紫衣一眼,說道:“當年秦王送我這塊玉佩後,老叫化回到軍營,很多將領都跟我說,昔日突厥人獻給朝廷的貢品中有一塊比巴掌還大的天然和田羊脂玉,是天下少有的絕品,先皇喜歡異常,命令玉器雕刻師加工後,變成了一塊玉佩,三塊玉玦,三塊玉玦分別賞賜給了三個皇子,玉佩則給了皇後,後來秦王出征突厥時,皇後又將玉佩賜給了秦王,秦王又給了我。”
這話好繞,你送我我送他,送過來送過去的聽的楊紫衣頭大,她索性也不糾結了,說道:“這麼說確實是皇家之物,莫非師弟是皇家後裔?”
葉知秋一直沒怎麼開口,他一直在想,如果自己真是皇室後裔,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變故,使自己一出生就被遺棄,三個皇子,哪個又會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呢?他想起了趙捕頭所說秦王後來自殺一事,開口問福壽老丐道:“師父可知秦王自殺一事,難道真的是因為意圖謀反未果,畏罪自殺嗎?”
福壽老丐深歎一口氣,神情惋惜的說道:“自從離開軍營返回中原後,我再也未見過秦王,但依為師的了解,秦王性格豪爽,一心想為國清掃邊境之患,根本不熱衷於奪嫡之爭,雖然他是一個用兵奇才,但卻不擅長陰謀詭計,說他意圖謀反,八成是被人陰謀陷害。但這些事情跟江湖人士實無瓜葛,到底怎樣為師也不得而知。”
說來說去,福壽老丐對於葉知秋的身世問題也沒有太多確切的答案,但知道玉玦確為皇家之物也算是為葉知秋指明了一個方向,葉知秋不至於和以前一樣毫無線索,盲人摸象的到處亂碰。
楊紫衣還在把玩玉佩和玉玦,突然問道:“這塊玉玦上有個秋字,不知是何意?”
福壽老丐道:“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但聽說當初這塊玉隻是去了邊角雜質,並沒有經過進一步的雕琢,可能是為了保持天然吧,至於上麵的字,應該是名字,比如這塊玉佩上就有婉字。據說是當年皇後的尊諱。”
葉知秋心想這個“秋”字極有可能就是自己母親的名字,三位皇子的皇妃有人的名字中可能包含這個字,以後見到老師柳鈺應該就知道了,想到這些,他覺得自己的身世之謎也應該很快就能解開了,但目前的問題是怎麼樣離開君山,難道就這麼束手無策的被軟禁在丐幫嗎?
於是說道:“師父,身世之事暫且不論,可現在被軟禁在這裏,難道真的就這麼束手就縛嗎?”
福壽老丐道:“今日之事,謝龍明擺著是強行誣陷栽贓於你二人,後逍遙侯出此主意也還不錯,為師自有辦法送你二人離開,待到夜再深一點,就可以走了,正好天降大雨,我想謝龍等人警惕性也會有所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