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認識的源頭】
體質的概念
體質就是指人體由於先天的遺傳以及受後天飲食、生活習慣、自然、社會、家庭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外表形態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對穩定的特征。這種特征可以提示人們容易患哪些疾病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宜忌。
什麼是中醫體質養生
中醫體質養生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體質,采用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以糾正體質的偏頗,達到防病長壽的目的。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對體質進行了多方麵的探討。根據曆代文獻記載,人們已經發現,不良體質是發病的內因,體質決定著人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人們也從實踐中認識到,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外界環境、發育條件和生活條件的影響都可能使體質發生改變。因此,不良體質可以通過改變周圍環境、改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等積極的養生方法來提高自身抵禦疾病的能力。
《黃帝內經》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以及病證、診法、論治、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黃帝內經》中早就記載了體質的形成、特征、分類,以及體質與疾病發生、發展、預防及治療的關係。提出在治病與養生時不僅要了解疾病,還要區分患者的體質。
【《黃帝內經》提出的體質分類】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成係統的中醫典籍,後世中醫理論都是從此書發展而來的。《黃帝內經》中許多篇章都涉及體質的概念,並提出了相應的養生方法。比如《靈樞·通天》中,根據人體陰陽的多少,提出將人體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的陰陽五態人,明確指出陰陽偏頗是病態的體質,陰陽相對平衡才是正常體質。這種認識直到現在仍未被改變。《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又將陰陽五態進一步細分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如此產生二十五種人格類型。此篇進一步闡述了體質的概念,以及體質與自然環境、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等因素的關係,揭示出體質就是人體內陰陽、氣血、髒腑功能的活動傾向。《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將人的性格、心理特征融入到體質分類的範疇,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無疑都是十分科學和先進的。
《靈樞·逆順肥瘦》中將人分為肥人、瘦人、肥瘦適中人三類。《靈樞·衛氣失常》又將肥人分為膏型、脂型、肉型三種,並對每一類型人的生理上的差別、氣血的多少、體質的強弱等作了較為細致的描述。
《靈樞·壽夭剛柔》中指出人的性格有剛有柔,人的體質有強有弱,人的身型有高有矮,人的生理、病理有陰有陽,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調理改善的方法。《靈樞·論勇》對勇、怯兩種體質類型的精神麵貌、外部特征與內在的髒腑功能進行了描述和討論。
由此可以看出,《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體質學說的鼻祖,其論述內容涵蓋了人體的性別、年齡、稟賦、體態、外貌、性格、心理、地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社會地位、生活條件及臨床治療等各個方麵,為個體治療和養生提供了指導綱領。
【中醫體質學說的三種基礎理論】
體質過程論
“體質過程論”認為,體質是一種按時相展開的、與機體發育同步的生命過程。每一個個體在其自身的發育過程中要經曆不同的體質階段,即幼年(稚陰稚陽)→青年(氣血漸盛)→壯年(氣血充盛)→老年(五髒氣衰),幼年時的活潑可愛,青年時的朝氣蓬勃,中年時的成熟穩重,老年時的從容不迫,這都是同一個體由於其發育水平和程度的變化,所表現出的不同的體質特性。其中每個階段的體質特性也有相應的差異,這些不同的體質階段依機體發育的程序相互連續,共同構成了個體體質發展的全過程。不同個體的體質發展過程,由於先天稟賦的不同而表現出個體間的差異性,其中影響較大的因素是性別差異、某些生理缺陷與遺傳性特稟體質。
形神構成論
“形神構成論”認為,體質是特定軀體素質(包括形態與功能)與相關心理素質的綜合體,中醫也稱為“形神相關”。
每個個體的軀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之間都是穩定性與變異性的統一。形,就是形體、形態結構,比如人的高矮胖瘦、骨骼肌肉、毛發皮膚、五官九竅,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神,指性格心理、情緒反應等,是可以感受得到而不能觸摸到的。神生於形,形主宰於神,神依附於形,神明則形安。形神相關,就是說形與神在人體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基於這種“形神相關”的生命觀,中醫學認為,人體的體質既包括形體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形體與心理的雙重特征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一定的形態結構,可表現出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態結構的反映,並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稟賦遺傳論“稟賦遺傳論”認為,先天稟賦決定體質基調。人在後天的生活中,體質會受到環境、養護等作用的反複修改,可能發生變化,但是本質的、遺傳來的體質則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變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