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城起源最遲在春秋初期,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國北方的一個大型軍事渡口。
春秋戰國期間楚國北進、東擴、西拓時,襄陽城舊地便是楚軍尤其是楚王師出入的聚散地,是一處有相當基礎設施和舟楫糧秣之備的軍事要塞,此後才逐步發展成為有相當規模和戍卒守衛的城邑。
兩漢之時,襄陽舊地開始設縣,於是最初還被稱為北津戍的漢水渡口軍鎮便成為一處縣治之所,漸漸又因為當地漢水變道形成了襄水河,這位於襄水陽岸的北津戍,就被稱為襄陽縣了。
而後劉表入主荊州之後,又開始重新修築襄陽縣城,最終將襄陽城變成了荊州的州治所在,也讓襄陽城變成了荊州一處曆史名城,也是扼守北方通往江南的軍事要城。
自古便有鐵打的襄陽城之說,雖然現如今襄陽城在劉表的督造下剛剛重新修築了一番,可也已經呈現出了軍事要城的底蘊。
襄陽城的易守難攻也不僅僅隻是前麵所說的城池自身規模問題,事實上襄陽城周邊外圍的地貌地形,也為襄陽城提供了很多天然屏障。
襄陽城的北麵和漢水對岸的樊城通過水門互相連同,又互為犄角守護,除非是先攻下樊城,否則這邊不適合成為攻打襄陽城的主戰場。
即便是朱衛這邊擁有用黑火藥爆破竹筒炸開水門的方法,可朱衛運兵的江船到了這邊,就會陷入襄陽、樊城所駐軍隊在漢水上的兩麵夾擊,隻怕很難靠近到襄陽城的北邊水門區域。
而在襄陽城的東側有漢水環繞守護,漢水和襄陽城之間主要是泥沙衝積而成的灘塗地帶,地麵濕軟,兵卒行走困難,大型的攻城器械更是很難在這樣的稀軟地麵上運送,所以這邊同樣不適合作為戰場來使用。
如果沒有攻城的器械,想要攻打襄陽城的難度更是會難上加難。
最後襄陽城的南麵,則被一座連接荊山山脈的峴山守護著,想要攻打襄陽城就隻能繞過峴山,走峴山西側或東側的古道,才能來到襄陽城的近前。
可以說,這座峴山便像是襄陽城南麵的天然屏障,再次為襄陽城提供了一處天然保護。
自古以來外敵想要攻打襄陽城,隻能是走三條進攻路線。
第一條進攻路線便是先攻下襄陽城北麵的樊城,然後通過樊城跨過漢水攻打襄陽城,但因為當中還有漢水阻隔,想在漢水上攻打襄陽城,自然不是容易的事情。
第二條進攻路線便是走襄陽城西側上峴區的萬山、柳子山古道,這樣可以直接到達襄陽城的西城門區域,但在距離襄陽城西門約十裏左右的萬山、柳子山之間,卻有一座柳子關作為襄陽城的外圍關卡,成為襄陽城的外圍屏障,讓人無法直接殺過去。
而第三條進攻路線便是走襄陽城東南麵峴首山這邊古道,從而到達襄陽城的南門,可同樣是在距離襄陽城約十裏左右的峴首山和觀音閣這邊,也有一座鳳林關扼住了南進襄陽的隘道。
柳子關、鳳林關都被修建成了關卡軍鎮的模式,卡在狹窄的山崖之間,外人必須打通它們,才能真正的麵對襄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