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在甘肅武威的雷台漢墓中,發現了一批銅馬、銅俑。其中一匹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其體形矯健,昂首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足踏一飛鳥,神勢若飛,精美絕倫,一時間震驚中外。文章就銅奔馬的藝術價值作一探索性的闡述。
一、稀世珍寶,造型獨特
好一匹神馬!隻見它身軀渾圓雄勁,頭微微左揚,昂首嘶鳴,飛躍奔騰,疾如閃電。它三足騰空,右後蹄踏著一隻飛燕,飛燕展翅回首,注目驚視。銅奔馬頭上的鬃毛隨風飄動,指向馬尾,烘托出天馬行空的氣勢。這匹銅奔馬構思精妙,造型奇特,工藝精湛,被稱為“罕見的藝術珍品”。設計師以嫻熟精深的技巧,把奔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動的氣韻,並渾然一體地貫注在昂揚的馬首、流線型的身軀和四條剛勁的馬腿上。雖然它全身的著力點集中於一足,卻完全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郭沫若認為它在三維空間達到了“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形妙而有壯氣”的完美境界。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姿態動感強烈,同時也保持著精確的平衡。雕塑的重心顯然經過了極其周密的計算,穩穩地落在踏鳥的一隻足上。作為具有三維空間的圓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藝術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構思之新穎以及銅鑄工藝運用之巧妙,都令人驚歎不已。這一體現了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象,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那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曾使得一代詩人郭沫若深深折服。1971年9月,著名考古學家、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賓努首相在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時發現銅奔馬,稱其為“馬踏飛燕”,當場潑墨揮毫,寫下了“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豪邁詩句。“馬踏飛燕”,不論其神采的表現,抑或是鑄造工藝之高明均不必說了,更令人折服的還有其創作構思的絕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馬形象並不太難,然而要將一件靜物表現出它的動感,特別是要表現一匹日行千裏的良馬神駒,就不那麼容易了。然而我們的無名藝術家們卻能獨運匠心,大膽誇張地進行巧妙構思,讓馬的右後蹄踏上一隻淩空飛翔的燕子。這樣一來,以燕襯馬,飛燕與奔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馬的動勢凝固在一個靜止的空間,把一匹靜止的銅馬塑靈了、塑活了、塑絕了!飛燕的構思另一個高妙之處在於,銅馬三蹄淩空飛馳,作為擺設的工藝品,其獨蹄的支點又當如何穩定呢?有了這隻飛燕,問題便迎刃而解了,這既合乎力學原理,又將奔馬的輕盈和物體的穩定雙雙得到完美的解決。欣賞了這件“千古一馬”,怎不叫人為我國古代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而肅然起敬呢!
二、享譽世界,寓意深刻
1969年9月22日,聞名中外的國寶銅奔馬從甘肅武威雷台漢墓麵世以後,1971年經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的研究與推介,外交部長陳毅安排銅奔馬與一批國寶級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回展覽,開展了一場“文物外交”。在美、英、法、日、意等國家展出期間,觀眾如潮,將它譽為“絕世珍寶”“天才的中國馬”。其以精致絕倫的工藝、寶貴的藝術價值而享譽海內外。1983年10月,在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中,銅奔馬一舉奪魁,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4年,武威市民將銅奔馬一致選定為武威市的標誌。1996年,銅奔馬又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鑒定為國寶級文物。2000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將銅奔馬列入“世界旅遊標誌”的候選名單,與美國自由女神像、法國艾菲爾鐵塔三足鼎立。2002年,為了加強我國珍貴文物出境展覽的管理,切實保證文物的安全,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其中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銅奔馬即“馬踏飛燕”便是這其中的一件;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布什總統來華訪問,國家主席江澤民將原大仿製24K鍍金青銅仿製品“馬踏飛燕”作為國禮贈予來訪的布什。原郵電部發行的JP32紀念郵資明信片、1997年發行的1997-3《中國旅遊年》紀念郵票、前幾年發行的普通郵資明信片以及聯合國1996發行的一套郵票中的一枚,均以馬踏飛燕為郵品主圖。
駿馬在中國古代是作戰、運輸和通訊中最為迅速有效的工具,強大的騎兵也曾經是漢朝反擊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區安定必不可少的軍事條件,所以漢人對馬的喜愛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並把駿馬看作是民族尊嚴、國力強盛和英雄業績的象征。因此,大量駿馬的形象出現於漢朝雕塑和工藝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讚歎的就是這件舉世聞名的“馬踏飛燕”。駿馬粗壯圓渾的身軀顯示了它強大的力量,但其動作又是如此輕盈,致使人們似乎忘記了它隻是通過一足就將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飛燕身上。它嘶鳴著,額鬃、尾巴都迎風飄揚,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飛燕似乎正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這簡直就是古人“揚鞭隻共鳥爭飛”詩句的真實再現!漢代乃是我國開疆拓土、抵禦外奴的輝煌年代,漢高祖的親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時衛青、霍去病等的開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國懾服於大漢天威,而紛紛遣使通漢,廣開經貿的交流大門。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這批雷台漢墓出土的青銅陪葬器物,不僅是一批非常優美的古代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近兩千年之後,還能見到漢代馬的精神麵貌,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科學技術史上的一次驚人發現。巍巍中華國富民強,真是神采飛揚,氣勢磅礴,不愧於“千古一馬”之美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