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太史子義(1 / 2)

呂卓沒有辦法,隻好跟著兩人離開,現在營中上下,沒人把軍紀放在心上,軍中不能飲酒,這個規矩,誰的心裏都門清,可是,就連各路諸侯都在歡宴痛飲,誰還有心思理會這些呢。

來到武安國的營中,武安國大手一揮“拿酒來,今日我要與這位小兄弟好好痛飲一番。”

時間不長,十幾個兵卒一人抱著一個酒壇走了進來,呂卓一瞧,腿肚子就有些發軟,這麼多酒,這哪裏是喝酒,簡直就是玩命啊。

“呂卓,客隨主便,你什麼都不要說,隻管開懷暢飲。”

武安國這般盛情,太史慈又不住的勸說,呂卓沒辦法,心想,難得遇到兩個投緣的兄弟,管他呢,再磨磨唧唧,非得被太史慈兩人恥笑不可。

三人推杯換盞,喝的酣暢,聊的投緣,不知不覺,話匣子全都打開了。

呂卓也從談話中了解到,太史慈現在並不屬於北海郡的兵將,雖然他身上穿著盔甲,此行也僅僅是來‘報恩的’。

因為太史慈之前逃難在外,孔融沒少關照他家中的母親,太史慈從遼東返回北海後,正趕上孔融要出兵討董,太史慈感念孔融對他母親的照顧,便也隨軍一並參加了討董。

“呂卓,太史慈字子義,他所做的一切,當的起這個義字。”

武安國說著,把大拇指高高的豎了起來,緊接著,他就把太史慈之前為何逃難到遼東的事情,一五一十說給了呂卓。

呂卓雖然對三國了解不少,但是,對太史慈年輕時的事情,卻知道的並不多,隻知道他曾經避難去了遼東,此番聽武安國講述了一遍,對太史慈,呂卓更加敬重。

武安國說的沒錯,他的表字是子義,這個義,太史慈的確當的起。

太史慈是東萊黃縣人,曾在本地做過官。

恰逢,東萊太守和青州的刺史鬧了一點矛盾,孰是孰非,各說各有理,彼此誰也不服。

不論在任何時期,任何地方,出了問題,自然得找上頭的組織,組織就是上級,州府的組織,就是朝廷,東萊太守和青州刺史都打算上書朝廷,請求朝廷裁決,主持公道。

但是刺史那邊卻搶先派人上路,東萊太守這邊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如果奏章被州府那邊搶先送到朝廷那邊,不管誰對誰錯,郡守這邊也會落入被動。

而且,朝廷有規定,州府的奏章先到的話,郡守的奏章,就不會再受理。

所以,東萊太守必須把奏章抓緊送到朝廷,而這個任務,就交到了太史慈的身上。

太史慈從小母親就教導他識文認字,立誌報效朝廷,他母親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你不好好讀書,就糟蹋了咱家的這個姓氏!”

太史慈再三追問母親,才知道,太史這個姓,來曆相當不簡單,早在西周,太史不是姓,而是天子的家臣,太史掌管天時、星曆、推算帝王家的吉凶禍福,責任重大,久而久之,他們的祖上就被賞賜了“太史”這個姓氏。

也就是說,太史慈的祖先,職務是太史,後來被皇帝賞了太史做為自己的姓氏,自此之後,一代一代,便流傳延續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