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肝髒發病的基本常識(3)(1 / 2)

三、肝髒病的發病機製

成語“病人膏肓”流傳至今,“膏”者為上,意指橫膈膜,“肓”

者為下,是指腹膜內的名為大網膜(房狀脂肪)的東西。就人體髒器而言,主要就是肝髒。肝髒和體內的所有器官都具有密切關係,一旦得病,反而看不出特別的征候。肝髒本身沒有痛的神經,隻有表皮略有點神經支配。所以肝髒內部產生什麼疾病時,若尚未惡化到表麵,並不會有什麼不適。因此肝髒一旦引起疾病,就表示它的機能已經亮起紅燈。現代醫學技術以及醫藥的發達,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症,但就肝而言,時至今日,卻還沒有發現什麼特效藥。尤以肝炎,十分肆意猖獗,危害人類的生存,造成人們談“肝”色變。其主要的原因在於肝髒的“沉默”與“耐受”導致其發病機製尚不十分明了。下麵以病毒性肝炎為例稍作敘述。

1.甲型肝炎

甲肝病毒經腸道進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1周左右到達肝髒,隨之通過膽汁排入腸道出現於糞便之中。甲肝病毒在肝內複製的同時,也進入血液循環引起低濃度病毒血症。甲肝病毒引起肝細胞損傷可能通過免疫介導而非直接作用。

2.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人體後除迅速到達肝髒外,尚出現於胰腺、膽管、腎小球基底膜、血管、皮膚、白細胞和骨髓細胞等。乙肝病毒導致組織損傷主要由於機體的免疫應答所致,也不完全排除病毒本身引起組織損傷的可能性。

乙肝肝炎慢性化的發生機製還未充分明了,但有證據表明,免疫耐受是關鍵因素之一。抗原的大量產生可能導致免疫耐受。

3.丙型肝炎

由於丙肝病毒的變異能力很強,在丙肝病毒感染過程中,新的突變株不斷出現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作用,可能是導致血清穀丙轉氨酶波浪式升高與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近幾年來,對丁、戊、庚型肝炎的發病機理的研究亦逐漸增多,但大都處於假設推測階段。

第三節 祖國醫學對肝髒病發病的認識

一、中醫的肝與西醫的肝

中醫的髒腑與西醫的髒器雖然名稱相同,但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西醫的髒器是一個解剖學上的名稱,而中醫的髒腑不僅如此,它還是一個生理和病理學的概念,也就是說中醫一個髒腑的功能,可能包括了幾個西醫髒器的功能,而西醫一個髒器的功能可能分屬於中醫的幾個髒腑。中醫的肝不僅僅是西醫學的解剖髒器。它還有主疏泄功能,即參與精神情誌活動的調節。幫助消化等一係列功能。

對於中醫肝髒的實質,近十佘年來,國內外醫學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在動物模型複製,診斷標準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涉及到神經、內分泌、免疫、循環等係統,多從肝鬱,肝陽上亢,肝鬱脾虛等證人手,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結果表明:肝鬱,肝陽上亢,肝鬱脾虛等證的實質主要表現為情誌異常及植物神經功能改變,致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主要是因為肝與情誌關係密切,情誌變化引起大腦皮層功能改變,致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故此肝的病證可反映諸如植物神經功能的3甲氧基4羥基苯乙二醇硫酸鹽(MHPG—s04)、兒茶酚胺(cA)、去甲腎上腺素(NE)、總甲氧基腎上腺素(TMN)、5羥色胺(5一HT)等指標的改變,中醫肝髒雖不能等同於西醫的肝髒,肝證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西醫的肝髒病變,但兩者也存在著聯係。西醫的肝炎,一般屬中醫“肝著”,“脅痛”,“黃疸”等範疇;西醫的肝硬化腹水大致屬中醫“鼓脹”範疇等。這裏所說的是大致並不是完全等同,因此對於需要中西醫結合診治的病例,中醫的診療應顯示出中醫辨證施治的特色。

二,中醫對肝髒發病的認識

中醫認為肝髒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有兩方麵:主疏泄和主藏血。

其中主疏泄又涉及調暢氣機,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調暢情誌以及婦女的排卵和月經來潮、男子的排精等方麵。

1.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導致肝髒發病

肝的生理特點是主升、主動,這對於氣機的疏通、暢達、升發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若肝的疏泄功能減退,即疏泄不及,則氣的升發就顯得不足,氣機的疏通和暢達就會受到阻礙,從而形成氣機不暢、氣機鬱結的病理變化,出現胸脅、兩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脹痛不適等病理現象;若肝的升發太過,則氣的升發就顯得過亢,氣的下降就不及,從而形成肝氣上逆的病理變化,出現頭目脹痛,麵紅目赤,易怒等病理表現。氣升太過,則血隨氣逆,而導致吐血、咯血等血從上溢的病理變化,甚則可以導致卒然昏不知人,稱為氣厥,亦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使人突然昏倒之意)”。血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代謝,亦有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因此氣機的鬱結,會導致血行的障礙,形成血瘀,或為瘕積、腫塊,在婦女則可導致經行不暢、痛經、閉經等。氣機的鬱結,也會導致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產生痰、水等病理產物,或為痰阻經絡而成痰核,或為水停而成“臌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