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間湯
【藥物組成】閭20g,紅棗10g。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300ml,早晚2次分服,連服60劑為1療程。
【適應病證】J慢性肝炎。
【方劑來源】季信良:中藥葩間治療慢性肝炎100例療效觀察。((江蘇中醫》(8):19,1990。
27.慢肝寧
【藥物組成】五指毛桃根、白背葉根各30g,丹參20g,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g。
【治療方法】每日煎服1劑,療程均為2個月以上,大多數服3~4個月。西藥僅加用複方維生素B及維生素C。
【適應病證】慢性肝炎。
【方劑來源】吳婉芳等:白擬慢肝寧中草藥方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雜誌》,(6):347,1985。
28.清肝解毒飲
【藥物組成】白馬骨、虎刺各12g,鮮白茅根24g,鮮馬蘭、石見穿、丹參、貊薟草、白僵蠶、鬱金、桃仁、當歸、白術各9g,鮮虎杖、白花蛇舌草、黃芪各16g,柴胡、生甘草、炙蜂房、蟬蛻各6g。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過濾後兌人砂糖32g,分3次溫服,30日為1療程。
【適應病證】|慢性肝炎。
【方劑來源】胡安黎:清肝解毒飲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424例。《浙江中醫雜誌》(9):397,1985。
29.山辣椒外敷方
【藥物組成】山辣椒適量。
【治療方法】取山辣椒全草或根搗爛,敷於肝或脾區,麵積為5×5平方厘米,厚度1厘米,上蓋薄膜塑料,用膠布固定。敷藥時間10~12小時;見局部皮膚發紅起泡即除去。待水泡大至一定程度,常規消毒後,穿刺放液,創麵塗龍膽紫以防感染。15天後可敷第二次。
【適應病證】慢性肝炎、肝硬化。
【方劑來源】黎運洪等:山辣椒外敷治療慢性肝炎及肝硬化50例。《遼寧中醫雜誌》(7):27,1987。
30.二根活血湯
【藥物組成】崗稔根、板藍根、蒲公英各20g,廣陳皮9g,製香附12g,炒赤芍、焦白術、三棱、當歸各15g。
加減變化:肝鬱氣滯甚者加鬱金、川楝子或八月劄;濕熱重者加黃芩、大青葉;血瘀者加桃仁、蒲黃、石見穿;肝。腎陰虛者加生地、麥冬、女貞子、石斛、桑寄生。
【治療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溫服。
【適應病證】慢性遷延性病毒性肝炎。
【方劑來源】張伯寅:50例慢性遷延型病毒性肝炎證洽小結。《上海中醫藥雜誌》(4):4,1988。
31.拯陰理勞湯
【藥物組成】人參、麥冬、當歸、白芍、龜板、苡仁、桔紅、五味子、女貞子、生地、百合、丹皮、蓮子各適量。
加減變化:氣虛者加黃芪;納少腹脹加內金、穀芽、厚樸;腫大加丹參、山甲;不眠加棗仁;脅痛加川楝子、延胡索;作嘔加半夏;轉氨酶高加五味子、板藍根、鬱金;HBsAg陽性加鬱金、板藍根、虎杖、黃毛耳草。
【治療方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四周為1療程,一般連治3個療程。
【適應病證】性遷延性肝炎。
【方劑來源】鄧啟源:拯陰理勞湯治療慢遷肝46例。《福建中醫藥》(5):21,1989。
32.疏肝活血湯
【藥物組成】杭芍20g,柴胡、桃仁、川芎、鬱金、枳殼各10g,黃芪、茵陳各30g,紅花、黨參、白術、丹參各15g。
加減變化:黃疸重加大茵陳量;熱重加黃芩、黃連;濕重加蒼術、厚樸;血瘀重加大桃仁、紅花、丹參、當歸量;肝脾腫大者加牡蠣、鱉甲;脾氣虛者加大黨參、白術量;肝腎陰虛加生地、麥冬、枸杞子;肝功濁度異常加黃精、首烏、澤瀉、生山楂;SGPT不降加連翅、半枝蓮;免疫功能低下加大黃芪、人參、淫羊藿用量。
【治療方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同時結合使用肌昔、維生素E等保肝護肝藥物,對較重者加強支持療法,輸入複方氨基酸、血漿、白蛋白、胰高血糖素等。均以3個月為1療程。
【適應病證】慢性活動性肝炎。
【方劑來源】趙淑援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80例。《陝西中醫》(5):205,1990。
33.疏肝健脾利濕湯
【藥物組成】茵陳、山豆根、柴胡、白芍、薑黃各12g,厚樸、白術、敗醬草各8g,元胡6g,鬱金、黃精各15g,甘草3g,板藍根18g。
加減變化:熱盛者加佩蘭、藿香各12g,龍膽草9g;化熱者加龍膽草、連翹各12g,大黃6g;夾濕者加澤瀉、佩蘭各12g,蔻仁6g;夾瘀者加當歸12g,赤芍20~30g或用丹參20g;氣滯者加木香、陳皮各6g,或大腹皮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