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山隱者之猴饌(1 / 3)

深山隱者之猴饌

食趣·文化

作者:張駿傑 李建剛

猴子是靈動的象征,是吉祥的符號。在我國豐富的飲食文獻中,猴饌鮮有記載。本文僅在非主流典籍裏尋找梳理,以饗讀者。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中隻有猴子是人類的近親,按理說,既然沾親帶故,我們理所當然要將他高看一眼,對待它的情感應該超越其他動物,可是,咱們中國人對待猴子是不太友好的,在漢語中猴子體現出來的是醜陋、浮躁、無知、膽小的文化意象,人們把長著雷公臉的人形容為尖嘴猴腮,將矮小消瘦的人直接呼為瘦猴,把迫不及待的行為稱為猴急,把調皮搗蛋喻為弄鬼掉猴,把心不在焉形容為心猿意馬,把徒有其表的人或竊據名位的人形容為沐猴而冠,一個人被捉弄而不知是當猴耍了,殺雞儆猴就是殺雞給猴子看以震懾它,這是馴猴的人恐嚇猴子的慣用伎倆,而猴子之所以中招是因為它的膽太小了,膽小也就有了樹倒猢猻散的結局。

其實,猴子是靈動的象征,是吉祥的符號。世人皆知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原本是一隻猴子,在西行取經的路上降妖伏魔的美猴王一直是正義和勇敢的化身,“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曾經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背景。“猴”諧音“侯”,拜將封侯是中國古代英雄們人生價值最大化的標誌,人們把猴子和加官進爵聯係起來,塑造了猴子騎在馬背上的形象,寓意“馬上封侯”;“猴”又諧音“候”,人們為了祈求吉祥如意,往往雕刻一隻栩栩如生的石猴子,用“好石猴”表示“好時候”,以寄托對太平歲月的憧憬。古代有白猿獻壽題材的國畫、戲劇、墜飾、奇石,現代有鍛煉身體的溜猴遊戲,國粹精髓中有備受練家子歡迎的猴拳和白猿通臂拳。猴子自然也是孩子們喜愛的動物之一,它是卡通形象裏永遠不會缺席的角色,到猴山看猴子是兒童逛動物園的保留節目。

一、可憐盤中餐

中國人在食用材料的選擇上向來有點肆無忌憚,沒有東西不敢吃,唯獨在吃猴子這方麵,古代中國人卻不知何故表現得很是內斂,甚至在我們豐富的飲食文獻中鮮有記載,隻是在非主流典籍裏留下一些雪泥鴻爪,才成為筆者梳理這篇文章的依據。 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裏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先秦時吃猴肉的例子:有一個楚國人宰殺了一隻猴子,經過精心烹調之後送給鄰居品嚐,以示鄉黨之間睦鄰友好的關係。鄰居不明真相,小心翼翼地嚐了一口,覺得甘香異常,就吃了個碗底朝天。吃完之後,聽到自己吃的是猴子肉便大驚失色,腸胃翻江倒海,吐得一塌糊塗。這位鄰居既然在一吃之後覺得甘香異常,說明猴子肉如果烹調得法足以謀殺老饕的口水,並非難以下咽,而在得知吃的是猴肉後又惡心嘔吐,這隻能說明猴肉的享受並沒有出現大眾化、市場化、常態化,僅僅是少數有特殊癖好的人沉溺其中,大多數人對它還是相當的排斥。還有一個例子可以作為強化這個觀點的注解,先秦元典《莊子》中講了朝三暮四的故事:有一個宋國人養了許多猴子,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吃了,必須節約點。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都歡呼雀躍,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勝利了。很顯然,莊子所講的故事是憑空杜撰出來的,因為養猴人可能通過肢體語言與猴子進行溝通,卻不可能與猴子開展對話。我們所奇怪的是,位於今日河南商丘一帶的宋國平疇無邊,這個人為何養了許多隻有山區才有的猴子?猴子既不能看家護院也不能耕田犁地,那位宋國人也沒有教那些猴子們變戲法兒,那個時候恐怕還沒有養寵物這個概念,那麼,他大規模養殖猴子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用於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古代的中國人肯定還不知道自己與猴子之間的親戚關係,但由於猴子在天下蒼生中與人神形兼似,吃猴子有著很多宗教或倫理上的顧忌,在心理上也有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饞嘴佬隻能悄悄地偷偷地躲著吃,免得把自己推向浪尖風口而為千夫所指。那個楚國人能將猴肉烹調到甘香異常,可見平日裏用功之深,擱在今天,這道秘製私房菜就是他縱橫江湖的本錢,但彼時彼刻,他忌於人言嘖嘖而不敢炫技,即便在鄰裏之間也諱莫如深,其作派儼然是一個飄逸的美食隱士。

雖然前人在文獻中提到了猴肉的食療功用,但猴肉並沒有因此走進千家萬戶成為餐桌上的主宰,而是躲躲閃閃地羞於見人,像媒體曝光的江西資溪、廣東從化等林區有人以獵猴為業,那些加工猴肉的餐館白天關門閉戶,晚上才敢亮燈經營,雖然這些猴肉經營者最終受到法律的製裁,但那些以吃猴為樂的食客卻自在逍遙,而最應當受到譴責的恰恰是後者,因為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其實,猴肉作為一種食用資源單純從美食的角度去看,它真正不適合人類,按照前人的記載,猴肉的本味是酸的,如果烹調失當,這種酸味是一般人接受不了的,恐怕遠非酸掉大牙所能形容,這也是古人很少有養猴子吃的原因。況且,猴子等靈長類動物是與人類關係最近的物種,按照聖人倡導的“君子遠庖”理念,吃猴子是最不人道的行為,因為猴子的智商相對於豬馬牛羊來說要高一些,有喜怒哀樂的內心感受,被宰殺時感受到的恐懼也更為深刻,所受的傷害更大。另外,由於猴子是野生動物,在捕獲、運輸、宰殺、加工、食用等各個環節都容易傳播疾病,人們談之色變的艾滋病據說就是非洲人吃猩猩等靈長類動物時沾染上的,“珍愛生命,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完成自我救贖的一種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