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0章 節 迎接 鋒火 論(1 / 2)

對於那些臉上或陽溢著春光,或萎靡歎氣的高考來說,這個黑色中帶著光明的夏日裏緊張的一個月總算過去了,不過結果如何都隻能以等待來對之了!當然有些人過不在其內!

高考對於楊隨心,苑晴,王佳這些尖子生而言,並沒有讓他們特殊對待,往常一樣的作息,往常一樣的玩樂,往常一樣的考試,既便是學習並不怎麼出眾的張仁也在三人的熏陶和催促之下,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雖然不會像他們考得那麼出彩,但是拿到一本重點,還是不成問題的。

四天後,四人陸續地從網上查到了自己的成績:楊隨心總分六百二十一,王佳六百四十七,苑晴六百九十三,張仁則以過清華十四分的成績位居最後一位,當然是四個人的最後一位。

命運就是這樣,有時候,不管是自己還是外人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卻偏偏要給你加點別的什麼······

**********************************************

在中國,隻要一說起名牌大學,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清華,北大!

這兩所學校實在是太有名了!有名到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它們之所以這樣有名,也許是因為它們是國內最早建立大學的緣故吧。

北京大學創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大學。所謂國立,也就是國家出錢辦的學校,所以,師資力量是理所當然的雄厚了。同時它也是當時中國最高的教育行政機關,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的地位。在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北京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名字。

而清華大學的前身則是於1911年建立的清華學堂,這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也是於1912年改為現在的名字——清華大學。

在抗日戰爭時期,因日寇肆虐,這兩所大學南移,並和當時也一並南遷的始建於1919年的天津南開大學聯合辦學,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及後來在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當時三校學生水乳交融,不分彼此,關係十分的融洽。

等到後來抗戰勝利,三校紛紛遷回原址。於1946年各自恢複原來的校名。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國家建設人才,遂於1952年對各高校院係進行調整。北京大學成為了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各類基礎性人才,這些人對社會各個方麵的影響都很大,因此北大似乎就成了“博”而“廣”的代名詞。

而清華大學則在高校院係調整中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被稱為“工程師的搖籃”,走的是“專”而“精”的路子。

清華和北大走上截然不同的路子本就是當時為了適應國內建設而進行的高校調整的結果,也因著它們悠久的校史以及但是特殊的曆史政治因素,國家對於這兩所學校的大力扶植是可以想象的,因此,逐漸的,在同類型的大學中,清華和北大分別登上了第一的寶座,各執牛耳,各擅勝場,不能上下,一時清華北大之名響徹大江南北,譽滿華夏。

本來兩所學校之間似乎是八竿子打不著,永遠也不會起什麼衝突的。走的路不同,想打也打不起來啊。但曆史的發展卻讓這兩所學校終於有了交叉點。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政治環境逐漸穩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慢慢的好起來,因此對文化,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也就漸漸的變的高起來了。現在的社會需要的全方位的高素質人才,要求不但要廣博,而且要專精。故而,為了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為了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國家實行“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支持一些學校加大辦學力度,逐步完善成既有綜合性學科布局,同時又兼具研究性大學規模和開放式辦學勢態的具有總體辦學實力,科研實力和凝聚力的高等大學。於是,本身就具有雄厚底子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就成了其中最受關注也最受扶持的最具希望的兩所大學。

但正因如此,類型的相似也逐漸有了競爭的動機。這或許也是國家的安排,沒有競爭,也就沒有了活力,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有發展。

雖說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自古以來就有“文人相輕”的傳統,人,尤其是出色的人,都習慣的認為自己才是優勢的一方,自己才是第一。所以,清華和北大這兩所本來相安無事關係融洽的學校,如今的關係卻因這競爭的關係逐漸的緊張起來。兩校之間的摩擦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尤其是在每年的高考後招生時更是火花四射,各出絕招,以期能招攬到更多更好的人才來壓倒對方,奪下全國大學排名第一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