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藝術研究
作者:林素君
【摘要】文中點明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呼籲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從國畫教學實踐中感悟情感教育的真諦;分析了初中生的美術學習實際,提出國畫中的基本元素對於情感教育的意義,指出國畫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國畫;教學實踐;情感教育
近些年來,中學生出現厭學逃學、離家出走甚至流失犯罪的情況,已屢見不鮮。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學生的教育上會出現這麼多問題?據心理學家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教育。“情感失落”容易引發學生青春期自閉症、孤獨症等心理疾病,嚴重者還會走向犯罪道路。因此,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促進其個性健康發展,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校和家長的責任。初中美術教師責任重大,應在自己的教學過程發揮優勢,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下,在潛移默化中,從思想、知識、情感與藝術修養上全麵提升。
一、中學美術教學迫切需要滲透情感教育
“美術能喚起和培養一個人的美感,使其情感世界變得高尚、細膩。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美術知識和繪畫技巧的同時進行情感教育,不僅能促使美術教學目標的實現,完成教學任務,還能完善學生的個性品質,實現人的全麵和諧發展。”但現在的美術教育現狀令人擔憂,很多家長甚至教師都認為美術不是中考科目,根本不重視美術課程;此外,美術教師角色的轉變也存在一定問題。一方麵,美術課程較少,教師很難與學生進行深入的“心靈對話”;另一方麵,部分教師片麵地認為教師就是教知識,教學中缺乏情感投入,加劇了美術教育中的情感流失。因此,構建情感化的美術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天下最神聖的莫過於情感”(梁啟超),美術教學是情感教育的沃土。創造出審美化的教學,高質量地完成情感發展和知識傳遞任務,這就是蔡元培先生所說的“美育”。作為美術教師,如何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情感教育,如何使情感教育滲透到知識技能的傳授上來呢?筆者結合美術國畫課程及自身的教學實際,進行了實踐研究探索。
二、中國畫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實踐
中國畫是基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民族獨特的文化素養、審美意識、美術思想和哲學觀念形成的一個完整、獨立的藝術體係。初中美術教材安排了很多國畫課程,教師在國畫教學中應帶著學生去領悟、去解讀、去品味、去學習,在豐富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培養學生各方麵的能力、品格。
1、在鑒賞中體會美術語言的情感傳遞
“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後有所撰作。”作品是作者情動於中、溢於言表的產物。一幅好的作品,應該能夠改變人的靈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表明不動真情的作品則不能感動人心。
(1)從範畫中汲取畫家作品語言的情感
在七年級下冊教材中,李可染創作的大型山水畫《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取材於毛主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詩意而成,滿目紅山,意境非凡,以中國畫特殊的表現形式,鮮明地再現出秋色之美,讚美祖國壯美的山河,學生觀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此外,欣賞名家名作,展現畫家的高風亮節,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如徐悲鴻的《風雨雞鳴》圖,畫麵表現了一隻站在岩石上的雄雞,激昂地高聲鳴叫。畫家喻意喚起人民趕快覺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達了畫家對祖國的深情,對正義的伸張,對光明的向往。學生看其畫,聞其人,倍感親切,倍受鼓舞。當學生被這些名家名作的魅力征服的時候,教師應抓住時機,利用作品來教育學生、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