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菜根譚》:中和閑適的養生之道(1)(1 / 3)

談養生首先要談自慎

《菜根譚》是明朝萬曆年間洪應明寫的一本語錄體著作,被後世譽為修身準則和處世大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意思是說,為人處世以遇事要盡可能謙和地讓一步為高明,因為謙讓一些恰恰是日後進一步之方便;待人接物抱著寬厚容人的態度最幸福,因為會給別人帶來實惠,也會為給自己帶來利益打下基礎。

寬容是人類最高的美德之一,是一種博大而深邃的情懷。在日常交往中,處理事情,所持觀念發生碰撞是常有的,當別人觸犯到自己時,寬容、理解,真誠地對待他人,對他人、對自己都是有利的。真正能在實踐中落實退讓之道,化解所遇到的矛盾,眼前的路就寬暢得多了,這是有修養、有智慧、有遠見的人才能真正化為行動的。待人寬厚與嚴於律己是相輔相成的。待人寬厚,為的是給人以自新的機會,律己之所以要嚴,是因為不嚴隻會讓自己一錯再錯。

養生也是同樣的道理。寬容對待他人會讓自己更安樂、更幸福,而嚴於律己會讓人慎重對待自己的生命質量,也就是“自慎”。《呻吟語》有一段名言:“饑寒痛癢,以我獨覺,雖父母不之覺也;衰老病死,以我獨當,雖妻子不能代之。自愛白全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我?”自慎之道貴在“自留心”。生存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不能自慎而能平平安安的,是沒有的。如果養性修身的人不知道自慎這條最基本的原則,就說明他根本不懂得養生之道。因此,談養生首先要談自慎。

慎飲食。孫思邈在《攝養枕中方》中特別指出了“節食”的問題。要求“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多則難消也”。明代著名醫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告誡人們: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欲,看似身強體壯,但這種飲食方法會對內髒造成傷害。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暴飲暴食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傷脾胃,脾胃若傷了,整個身體的健康也就岌岌可危了。

慎起居。“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中醫所謂起居調攝,主要包括作息規律、勞逸適度和節製房事等內容。《黃帝內經》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長壽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起居無節”,就會影響健康,引起早衰。“起居有常”首先要求作息有規律,順應四季和晝夜的更替規律來調攝起居,是中醫防病保健的一條重要原則。在看待勞逸問題上,華佗認為:“人體常欲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唐代醫家孫思邈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這些見解都說明:有勞有逸,勞逸適度,才能使人體的生理功能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之中。在房事上,中醫主張節欲保精,但不讚成禁欲養生。男女相需好比天地相合,是自然界陰陽調和的一種表現,禁欲則違反自然規律和人性,所以《三元參讚延壽書》說:“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人道有不可廢者。”但是,男女同房隻有在雙方身體狀況良好,情歡意洽,配合默契的情況下,從容和緩地進行,才對健康有益。

總之,隻有自慎,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健康而長壽。

養生先養心,心養則壽長

就養生而言,在中醫裏有“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中醫看來,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生的核心和關鍵。《菜根譚》中,有不少關於養心的箴言,如:“世人為榮利所纏縛,動日塵世苦海。不知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穀答樵嘔,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又如:“耳根似飆穀投音,過而不留,則是非具謝;心靜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這些都是在教導人們要精簡欲望、放下心靈上的包袱來調養心誌。

《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要學會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貪婪和欲望,所謂欲望無止境,如果不懂得節製,遲早會被埋葬在欲望之火中。所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才是長壽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