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菜根譚》:中和閑適的養生之道(2)(2 / 3)

擁有淡泊的人必定是健康幸福的

《菜根譚》中關於閑適淡泊的名言有很多,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隻是常。”意思是說,美酒佳肴並非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要從粗茶淡飯中體會。一個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言行看起來平淡無奇,卻有著深厚的修養功底。一個“淡”字,就道出了健康和幸福的真諦。

淡是一種境界,淡是一種哲理,淡是一種本色,淡也是一種功夫。濃烈最終歸於平淡,萬事萬物皆是此理。人生百味中不能沒有淡味,不嘩眾取寵,不媚俗,不沽名釣譽,在名利麵前遲鈍一點,退化一點,淡化一點,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從容與自在。“大味至淡”,一個“淡”字將人生百味最終過濾成寧靜與優雅。

一個老人在池塘裏種了一片蓮花,蓮花盛開的時候,惹來眾人駐足,嘖嘖稱讚。突然一夜狂風暴雨,第二天池塘裏的蓮花不再,留下一片狼藉,慘不忍睹。圍觀的人們紛紛感歎,無比惋惜。有好心人安慰老人:“說老天不作美,沒有體驗到你種植的辛苦,你真是太可憐了。”老人卻寬心一笑,說:“這沒什麼遺憾,更談不上可憐,我種蓮花是為了種植的樂趣,樂趣我早已得到,而蓮花的衰敗是遲早的,何必為此感傷呢?”眾人聞言無語。

是啊,做人需要幾分淡泊,隻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麵對人生的得失,隻有如此才能讓心態始終平和,波瀾不驚。人生貴在淡泊,古往今來多少名士終其一生,都在向往或是操守著淡泊的心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著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範;錢鍾書學富五車,閉門謝客,靜心於書齋,潛心鑽研,著書立說,留下曠世名篇;齊白石晚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國畫巨擘。

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沒有羈絆。淡泊是不慕名利,遠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淡泊是別人都忙於趨本逐利時仍然保持恬靜。隻有淡泊,才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自己。

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離你隻有一個轉身的距離。淡泊人生,並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紅塵,甘於沉淪。淡泊是一種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沒有極大的勇氣、決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擁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現實主義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學習之餘,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在人的生命曆程中,轟轟烈烈是暫時的,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平淡中度過。隻要懷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棄的追求,就一定能獲得生活饋贈的那份幸福和快樂,成功賦予的那份慰藉和樂趣。

一切隨心而為,嬉笑怒罵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靈,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遠,健康之路必然更長。

活在當下,樂活人生才是真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這是一種境界。很多人因為心不安,所以永遠不會有“穩”的感覺;因為欲望太強,所以不可能安貧樂道,無法過古人那種咀嚼菜根卻能津津有味的生活。“性定菜根香”,性不定,當然不會覺得菜根香。我們不禁要問:像陀螺一樣不停旋轉,在忙碌之中茫然度過一生,沒有平靜、沒有自我,這就是現代化帶給我們的偉大成果嗎?隻想著金錢利益,沒想過安貧樂道;隻想著功成名就,沒想過默默無聞。不是沒有名利我們就過不好,而是我們認為沒有名利就過不好。所以我們不能體會平淡自然而其味無窮,清貧樸素卻寧靜安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