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字子揚,阜陵王劉延之後,弱冠之齡,年長劉和一歲,以宗族的輩分來論,應該算作是劉和的族兄。
他是當前大漢宗族當中難道俊才,隻是阜陵王一脈目前的境況比之恭王一脈相差甚遠,可以說是江河日下。家族興起的重擔,全被擔在了他的身上。
但劉曄這人也不負眾望,從小就顯示出了過人的決斷、忍耐與聰慧。
劉曄七歲時,母親去世。其母臨終時說:“你父親(劉普)的仆人有誣害人的秉性,我擔心自己死後會出亂局,希望你和你哥哥(劉渙)長大後能除去此人。”
劉曄十三歲時就按母親遺命,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而後又坦然向父親請罪。劉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劉曄的動機後也對他十分欣賞,不作苛責。
等長大後,劉曄又設計智除了盤踞在巢湖的鄭寶,表現出了極高的膽略、機智和勇武。事後,他又說服鄭寶麾下的張多、許幹等人歸順,將他們轉送給當時的廬江太守劉勳,自己卻投靠了兗州的曹操。
等他出仕曹操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先是幫助曹操除掉江淮的巨寇陳策,小試牛刀,然後屢獻妙計,對曹操的雄踞北方,起到了極大的助力作用。
他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看人也是很準。
他曾經準確預判夷陵之戰的發生;準確預判遼東公孫淵的造反;準確的預判了名士魏諷以及蜀臣孟達的先後叛變……
汝南許劭善於觀人,當時楊州避難,稱劉曄有佐世之才。
在同一時期,得到類似評語的,是潁川荀氏的傑出子弟荀彧,許劭稱他為王佐之才。
曆史上這兩個人先後歸於曹操,成為他的得力臂助。隻不過他們二人,劉曄長於戰略,荀彧長於後勤。
曆史上劉曄曆仕數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但就這樣一個佐世之才,在後事當中卻是名聲不顯。不要說與曹操前期的五大謀士,孫劉帳下的諸葛、張昭,就是與袁紹,董、呂麾下的田、沮,李、陳等人相較,名聲也是大大不如。
並不是他的能力不行後者功績不彰,而是劉曄這個人善於謀國而不善謀身。
劉曄是一個以國家的利益為立足點出謀劃策的高手,可當時的帝國還是漢家的江山,跟他曹操的小算盤還是有些出入的。
劉曄的謀略風格,類似郭嘉,行事風格,很像賈詡,而品德追求,卻如荀彧。說道到了荀彧,這個跟曹操共同奮鬥了二十一年的兄弟,因為政治目標不同,都被曹操毫不留情的給拋棄了,這劉曄的結局,可想而知!
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據守漢中的張魯,任用劉曄為主簿,在一次是進是退的曆史性決策中,司馬懿一言不發,劉曄卻堅持進軍。
最後的結果是,劉曄獻對了計策,卻估錯了曹操的心思;曹操取得了大勝,卻失去了對劉曄的信任。
於是從漢中歸來後,曹操就把劉曄這個謀士,變成了行軍長史,還讓他帶了一部分軍隊,明升暗降,從此離開了曹操的政治小圈子。
劉曄出身漢室的身份,決定了他最後的鬱鬱而終。
對於這樣一個不世之才,劉和是極為渴望的。
對於劉和這樣一個有權有勢的官二代,還出身漢室,手握大義,無論是名臣還是猛將,在機緣巧合之下,還是能收羅到不少的,像劉曄這樣的頂級謀士,卻是可遇而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