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水師終成(1 / 2)

見甘寧已經意動,劉和決定再加一把火,誠懇的說道,“甘壯士,大丈夫行在天地間,應做一番事業,方不愧來世一遭,想必這也是你帶著兄弟們遠赴荊州參軍搏命的原因吧!如今你又要帶著眾人北上徐兗,形如喪家之犬,豈不是有違當日的初衷?”

“且不說一路上危機重重,會有多少兄弟死於非命,單說曹、陶當下,已自成體係,各有部屬和嫡係,且磨合多年,哪有外人插入的餘地?即使甘壯士身負大才,沒有幾年,哪裏會有出頭的可能?等到那時,你身邊的兄弟又剩下幾人?”

“和雖然不才,隻據有一縣之地,保住錦帆的兄弟們安全,給予大家一展抱負的機會,還不成問題。如今袁術步伐在即,即使再看重孫策,也不會冒然與我翻臉的。等到北伐之後……,那時就由不得他了!”

最後麵的話,劉和雖然沒有說清楚,但露出的一點點東西,還是令甘寧感到心驚膽戰。這時他才有功夫仔仔細細的打量了眼前的劉和一番。

劉和年齡比孫策稍長,卻同樣的英氣勃勃的。雖然比不得孫策的勇武猛鷙,卻自有一股君子如玉般的溫潤以及氣吞山河的霸氣。

“自開春以來,和精兵簡政,屯田修養及至現在的治民練兵,為的就是今歲年末舉兵橫掃江淮,以抓住上天賜予的時機。正是用人之際,實是求賢若渴。你若前來,我必以水師都督的一職相待,汝兄弟皆可調入,還望甘壯士三思。”

聽聞這番話,甘寧不禁陷入沉思。

不得不說,劉和親自連夜百裏追尋自己,令甘寧甚是感動,古往今來,也隻有韓信受過這種待遇。若以後能成氣候,必是垂名青史的典範。

雖然劉和現在的勢力還很弱小,有些說大話的嫌疑,甘寧卻被他的自信所感染,反而不疑有他。

袁術、劉表等人倒是強大,可他們的麾下哪有自己的立錐之地?

劉和的誠懇讓甘寧意識到,這可能是自己最好的一次機會,錯過就再無此等奇遇。

可是,此時若是降了劉和,豈不是坐實了背主之名?

見他還是沉吟,劉和覺得還需要再加一把猛藥,於是淡淡的說道,“孫策正是因為顧及自己名聲,反而使得部下離心,壯士出走。我相信錦帆眾兄弟齊心,閣下做任何決定都不會置喙一詞,然而甘壯士真欲孫策,使得兄弟們寒心不成?”

這話雖輕,但是甘寧聽到耳中,幾如雷貫一樣,猛的站了起來,震驚的看著劉和。這場玉璽風波的背後果真是劉和在搗鬼不成?可為何他會當麵承認承認,誤了自己的名聲?

似乎明白了甘寧所想,劉和淡淡回道,“吾不欲被名聲所累耳!”

自古以來,華夏曆代皆是崇尚陽謀,可是陰謀才是貫穿整個華夏史的關鍵詞。

但陰謀之所以不能大行其道,是因為它總有被拆穿的一天。想要掩飾,還不如不做;可既然做了,劉和也不屑於去掩飾。

發現了劉和陰暗的一麵,固然會使甘寧的心底產生反感;但劉和的直言不諱,同樣可以讓卻讓甘寧感受到劉和君子般的坦蕩。

劉備的仁厚讓他獲得了眾多得賢才的忠心,是他有了逐鹿天下的資本;然而曹操的狡詐未必不是他建立霸業的基石,讓他的眾多手下對未來懷有信心。

當然對於劉和用陰謀使得孫策主臣失和之事,固然是由孫策自己的決定所造成的,但若說甘寧心底一點介懷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這時,後麵的錦帆賊已經趕上,急奔了過來,見到這副場景,不禁愕然,紛紛抽出兵器;而劉和麾下的黑衣衛也毫不示弱,紛紛上馬,持弓亮刃,針鋒現對。

場麵頓時緊張起來。

然而錦帆賊雖然兵甲齊全,人多勢眾,但甘寧好不懷疑對麵的這一百餘縱橫塞外的鐵騎,隻需幾個來回,就能將眼前的這幾百號人衝殺個一幹二淨。

掃視了一眼四周,判斷出眼前的局勢,甘寧暗自歎了口氣,開口說道,“將軍如此盛德,我怎敢推辭?隻是,某不才,還有三個條件,若不答應,萬難從命。”

“說來聽聽。”

“不管如何,孫策對於我等禮遇甚厚,雖然我已背離而去,卻不願與之兵戈相見。以後但凡與孫策相關之事,我若不想參與,希望校尉不要強求。”

“這個當然,還有呢呢?”這是題中應有之義,劉和不以為怪。

“第二,我這數百兄弟當中,有人已經厭倦了刀口舔血的生活,因為我的緣故,才遲遲不願的退隱;也有的兄弟身有殘疾,想要再拿刀戰鬥,也是不可能了,隻能退將下來。但他們雖然不在打仗,卻再也不能回歸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去了,需要將軍做出妥善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