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魯肅翻過山坡的時候,出現在眼前的一艘靜靜地漂泊在沘水上的小船,掛著旗幟,上麵寫著一個大大的“周”字。
幾名身材魁梧的大漢站在船頭,如刀削般的臉龐上充滿著剛毅,左手按在腰刀上,警惕的注視著四方。幾人如寺廟裏供奉的神像一動不動的佇立在那裏,身上的煞氣卻如地獄的惡鬼般攝人心魄。
在他們的身前是一個衣著華美,高大俊秀的少年,臉上永遠帶著溫和笑容,如同旭日的光芒,暖人心扉。
他就靜靜的端坐在那裏,不言不語,但隻消在人群中一現,就能吸引到所有人的目光,無論是誰見了這個少年的風采,都不免暗暗心折。簡陋的船艙站在他身後,仿佛變成了豪華的宮殿。
小船的船頭上擺放著一張古琴,而少年則似乎已將全副精神全都放在手下這張古琴上,甚至已忘記了身在寒徹刺骨的江風中,甚至也忘記了此行的目的。
正因他這專注的神情,以至走到近前的魯肅都不忍心打擾。
在魯肅的眼中,無論是江邊的草木,還是遠遠的青山,更或者江風掀起的浪花,都仿佛化入了曲聲氤氳的風景裏,成為了千古一絕。
曲子意之深長,奏者情之灑脫,如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少年指下。
江風頗急,將琴聲傳出到這邊來,忽隱忽現,隻能隱隱約約聽到一絲若有若無的連貫音律,但琴音之高妙,一旦集中注意力去聽,便格外分明。
魯肅的幾名的隨從不通音律,也覺得悅耳,而他卻聽出了那操琴之人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魯肅雖然從來沒有見過遠處的少年,但其所奏出的琴聲清新自然,普天之下能有如此高懷之人彈指可數,哪怕是縱觀整個古今,這種人亦可以算得上鳳毛麟角的存在。
這種人本來就不多,在江淮就更少了,故而魯肅已大約猜出了對方的身份。
隻是魯肅雖然與其並列為江淮間這一代最傑出的三名俊傑之二,但跟他卻從未打過交道,卻不知他此來何意。
不過他懶得多加思索,性格直爽的他更願意與人坦誠相待。
“曲有誤,周郎顧,好一個江淮風流美丈夫!今日能得聞周公子的‘高山流水’,肅實在是三生有幸!隻是不知周公子此來不知是巧合,還是專程有事兒尋肅?”
“恐怕也隻有魯兄這樣的豪傑名士,聽得出這曲中的深意吧!”此時周瑜已彈奏完畢,令人收了古琴,將小船靠岸,整了整衣冠,下船與魯肅見麵。
“公瑾此次前來,自然是請魯兄出仕的。在下本來已經到了東城,卻聽到了兄長離開的消息,這才馬不停蹄,一路追到了這裏!”
周瑜請魯肅出仕,當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代表著好友孫策來的。
自從孫策與袁術攤牌之後,吳景、孫賁等人便不再隱藏實力,一舉擊潰了周尚、周昕兩軍的聯盟。
其中,最先入主丹陽的周昕,已經有了一定的根基,倒還能勉力支撐,三方之中實力最弱的周尚卻被直接掃地出局,丹陽將不可避免的落入孫軍的手中。
但這對周瑜所在的周家來說,未必不是一種解脫。
自從前漢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兩漢的曆代君王便堅持不懈的推行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學在兩漢時期大行其道。像是周家這樣的一流世家,大多是以儒學傳家。
而董仲舒更是在先秦儒家“五倫”觀念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維護封建等級製度的三綱五常論。
其中的“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則為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君為臣綱作為三綱五常之首,在天下士人的心中地位可想而知。
這也是為何漢室的聲望江河日下,其正統的地位依然難以被撼動的原因,更是周家全力支持周尚入主丹陽的原因。
這裏麵固然有著家族利益影響的因素,但主要原因還是周尚的丹陽的太守之位是天子親封的,而吳景、周昕兩人則是得位不正,一個來自袁術、一個來自袁紹。
作為天下第一流的世家,周家既然沒有入世爭龍之意,就必須做出維護漢室正統的樣子來,表現出對君王的忠誠來。
雖然最後失敗了,有些丟臉,但是周家好歹也算給了天下士人一個交代,也給了家族本身一個交代,可以光明正大的退出幾家諸侯的亂鬥,獨善其身。
這時候周家與孫家的死結也算解開了,族中也就不再限製周瑜與孫策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