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把死亡看做一次快樂旅行(1)(3 / 3)

“暴死”的願望不可有

“暴死”想法的老人希望“安樂死”

身患癌症晚期的梁婆婆躺在病床上,她說,病魔無時不在折磨著她,十分痛苦。她曾苦苦哀求醫生不要再用藥和搶救,反正用多少藥都是治不好的,多活一天隻是多痛苦一天。不如早死了算了,希望哪一天突然去了,就不用再受罪了,當然醫生和護士不可能答應她的要求。

梁婆婆說她的三個兒女都下崗了,經濟條件都很不好,為了給她治病,家裏已經借了幾萬元的債。梁婆婆實在不想再給家裏增加負擔和經濟壓力。於是,她又提出想安樂死。

據與梁婆婆同病房的病友說,梁婆婆一家人是傳統型家庭,平時對待阿婆也不錯。他們都推測梁婆婆重病纏身對生活失去信心,一時想不開而想要了卻此生。

大部分病人選擇安樂死都隻是無法忍受疼痛,對他們而言,“臨終關懷”比勸他們不要安樂死更重要。

有一位癌症工作者出了一道選擇題:如果有一筆錢用於慈善事業,有兩個需要幫助病人供你選擇,一個是眼睛失明有望治愈的年輕人,一個是已無生存希望的癌症晚期病人,你會選擇幫助誰?他說,大部分人都選擇幫助年輕人,因為“幫助一個將死之人沒有意義”。他接著說,這是非常悲哀的選擇。臨終關懷麵臨著一個經濟的問題,純粹依靠捐助的臨終關懷機構很難維持下去,更重要的是政府和社會對“臨終關懷”的漠視,這種模式促使臨終關懷機構更近一步地麵臨資金短缺,臨終病人也成了真正的弱勢群體。

與臨終關懷相比,安樂死隻是片麵的人道,僅僅立足在結束人體肉體的痛苦,而忽視了一個完整的人可能擁有的精神上的需求。

那些安樂死的倡導者認為,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患了不治之症,身上插滿了管子,忍受著極大的痛苦,而生存的希望又很渺茫,他們需要家人陪伴,這既影響了家人的工作,也給家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經濟負擔,嚴重降低了全家人的生活質量。選擇安樂死對病人及家屬或許是一種解脫,隻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損傷”啊!

孝心叮嚀

平靜地麵對死亡

“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人總是要死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麵對即將來臨的死亡,內心是痛苦的、悲傷的,卻是無可奈何的。平靜地麵對死亡,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是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但這不是一種放棄,而是一種積極、勇敢的表現。老年人不僅要正視死亡這一現實,更應把死亡與生命融合起來,以“悠然見南山”的那種寧靜、淡泊的心態麵對即將來臨的死亡,從容地走完自己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

首先,從心理上對死亡做好準備,老年人一般都能預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此時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好自己剩餘的時間,不使生活中留下過多的遺憾,不要過多掛念子孫後輩的事。

其次,克服懦弱思想,生比死更有意義,任何人都沒有理由輕生。輕生是懦弱的表現,雖然有生有死,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應該輕易去死,而應該堅強地生活下去,可以使自己平靜地對待死亡。

再次,老年人正確地對待死亡,還需要成熟的個性、良好的適應能力、堅強的意誌力和穩定的情緒等心理品質,它們對於一個人的整個生命過程都是至關重要的。

法國哲學家蒙田老人說:“人到老年,既受不了生,也受不了死,對生活既不反抗,也不能逃避,怎麼辦呢?”對此他又下結論說:“人生幸福取決於安詳和知足的心境,果斷和自信的心靈。”在即將告別人世之際,這份安詳和知足、果斷和自信對於保持平靜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也尤為珍貴。

——黃昏靜默

“回歸”的願望早拋棄

這些老人怎麼了

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人年紀大了,常常會嘮嘮叨叨,對年輕人的行為舉止常會看不慣,對自己過去的經曆常會掛在嘴邊。由此,不免會在老年人和兒女晚輩之間引起一些矛盾。這些都可以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