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則"舊聞":十年前,曾發生一場"名人精子庫"風波,某機構集合"知識型、明星型、企業型"三個領域的精英誌願者,公益捐獻出他們的精子。然而全國200多名"各界精英"中,大部分人的精子沒能經受住精液"冷打擊"(低溫冷藏)這一關。所以,國內很多精子庫把目光投向大學生,視他們為最理想的捐獻對象。因為這個年齡段是男人一生中身體狀況最佳的階段,但遺憾的是,他們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精液質量達不到要求--不但精子數量少,而且精子活力不夠。有一家精子庫,招來了100多個大學生,最後合格的隻有十幾個……這一現實結果,引起許多科學家的質疑,於是,更大規模的對於男性生育能力的調查在全世界範圍內展開,然後,不同國家的不同數據都在證實一件事--出生年份越靠後的男性,精子數量越低。這些數字,像是一部描寫未來的紀錄片,更像是一則預言。它們凸顯出一個巨大的問題:現代化程度越高的地區,精子質量下降速度越快。
我們的男人遭遇了什麼?
在王琦教授男科診室外麵,一對年輕夫妻坐在候診廳角落的長椅上,女人說:這次再不行就離了吧。
男人沉默地低著頭,擺弄著手裏的帽子,什麼也沒說。
女人歎了口氣:你媽又不同意做試管,又怪我把你弄成這個樣子,我實在沒辦法了……女人哽咽著,不時抬起手抹一下眼角。終於輪到兩個人的號了,他們一齊坐在王琦教授的診桌前,男人依舊沉默,依舊低著頭,女人用手肘了丈夫一下,輕聲地問:大夫,我丈夫為什麼沒有精子?
相似的問話,在五六個小時的門診中被不斷重複:"為什麼檢查說我沒有精子了?"、"精子畸形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就不能生孩子了?"、"我丈夫精子死亡率高是怎麼回事兒?"……家人眼裏堅強、高大的男人們,低垂著頭,偎在診室椅子和牆角處,或坐、或站,一雙擔負家計的大手,緊緊地攥著,不安地搓揉,像在等候一場審判。
被賦予傳宗接代如此重任的男性,為什麼失去了最重要的"種子"?
王琦教授:
對普通人來說,結婚、生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男人有精子,女人有卵子再正常不過。所以,當一對夫妻,結婚很多年還沒有孩子,到醫院一檢查,發現丈夫的精子數量很少,甚至沒有,根本不可能使妻子受孕的時候,很多人就很迷茫,甚至感覺詫異,千百年來順理成章的事情,輪到自己了怎麼會這樣難?
其實,不單單是我們國家的男性麵臨生育危機,男性精子數量下降已經成為了全球趨勢。1992年,丹麥學者對20多個國家,15000多名男性進行調查,發現男性精子數量隻剩下50年前的一半……1940年,成年男性每毫升精液中,平均含有一億三千萬精子;到了1990年,平均每人隻剩下六千六百萬精子,少了一半兒,並且,每年還在以2.1%的速度遞減。
我們國家也曾在1981年~1996年間,公開發表了來源於北京、上海、天津等39個市縣,共計11726人的精子分析數據,研究後發現,中國男性的精子數量,也以每年1%的速度在下降。連種子都沒了,怎麼可能"種"出孩子?
從這個角度推演開來,我們發現了更大的問題:我國的人口質量,在全世界224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110名,可以說是岌岌可危。種子出了問題,我們的未來在哪裏?有人稱中國為出生缺陷的"珠穆朗瑪峰",山西則是"峰頂"。2007年,根據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官方消息,每隔30秒,中國就有一個缺陷兒降生。目前,現代醫學還沒有找到畸形兒發生的明確原因。也很少有人去考慮,作為生育"合作者"的父親,他們的精子畸形也許是畸形兒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應該說,每個人都珍愛自己的健康,甚至因此而促生了許多健康產業,但是,對於男人來說,健康並不隻是擁有堅強的體魄,精子不健康,不單純是精子的問題,我們老說"落葉知秋","細節決定成敗",在某種意義上,精子的衰竭也說明這個男人的身體不健康。當然更沒有辦法繁衍出健康的下一代,甚至有"絕後"的危機。
1.好男人要有億萬"精"兵
除了正在衰竭的生育能力,我們還不得不麵對另外一個現實:人類智慧也正在衰竭--越來越多的腦殘、智障、畸形孩子陸續降臨這個世界。有數據統計,我國每年出生的心肌性殘疾新生兒是80萬~120萬;每年出生的智障孩子是20萬~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