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壓在男人身上的三座大山(1 / 2)

田原:俗話說,男性成功的標誌,在於征服這個世界的另一半--女人。但是當下中國男性的身心狀況普遍不樂觀,不要說征服另一半了,甚至連自身健康都難保。

王琦:用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中國男人身上有三座大山:一座是性功能障礙,一座是前列腺炎,一座是男性不育。這三座大山橫亙在男性心理深處,壓得男性緩不過勁來。成了生命障礙。

比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前列腺增生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年齡到65歲的老人,發病率已上升到65%,70歲就是70%,發病率隨著年齡遞增;再看前列腺炎的發病年齡,從過去的40多歲,下降到現在的20多歲,表現在年齡上的這一升一降,當然其中蘊涵著複雜的病理成因。

比如,性功能障礙,更是現在的男科常見病,美國麻省對中國有一個調查,國內也作過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十個男人中就有一人患此類疾病,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其中40歲以上的成年男性發病率較高。據統計,全球的陽痿患者有一億以上,中國至少有3000萬勃起功能障礙者--短暫勃起功能障礙與經常性勃起障礙者加起來約有1億8千萬左右,至少占現有中國男性總數的十分之一。數字是枯燥的,但它透視出的問題是逼人的。

田原:還有男性不育症,對於育齡夫婦來說,這是一種更殘酷的現實。王琦:對育齡夫婦也有一個不育的調查數據。更多都源於一些常識性的問題,比如,男性不育中常見的一種是"精液不液化",這是由於酶的缺乏,精液中的纖維蛋白難以溶解,精液射出後影響和女性卵子結合,我用中醫理論解釋為"精瘀"症,治療的時候就用健脾化痰消瘀的方法。事實證明非常有效。

田原:記得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采訪您,談的就是男性不育。王琦:對,在一次團拜會上,江澤民同誌抱著一個藏族小男孩照了像,那張名為《領袖與兒童》的照片在世界20多個國家發行,那個小家夥是那次團拜會上最小的客人,叫小丹佛。他的父親是藏族人,是民族學院的教授,媽媽是個漢族人,他們結婚10年一直沒有懷孕,到處求醫,後來聽說我能治男科病,就來找我治療,一年半之後,他們抱著孩子來了,特別高興,那個孩子就是照片上的小丹佛,非常可愛,還給我獻了哈達。

田原:由此可見,患有其中一類疾病都是很麻煩的事情,這三種病症加在一起,應該是很嚴重的社會問題了。

王琦:男人病必需由男科來解決,就像女人必須有婦科一樣。我們總是說男女平等,其實在醫學方麵就不平等。中國的婦科有幾千年的曆史,但男科才多少年?是男人的病少嗎?按這個發病率來說,男科學應該成為顯學,男科也應該是個熱門兒才對,但實際並非如此,整個社會對此達到的認知程度很有限。

田原:我們一方麵看到了中國男性很窘迫的內在情態:在承受生存壓力和人類共性疾病的同時,還要忍受男性特有的一些身心痛楚;而另一方麵,更主要的,恐怕還是某些傳統觀念的深度影響,由此帶來的身心損害也不淺。中醫男科,能解決男人的心理疾病和觀念問題嗎?

王琦:中醫男科的出現,首先解決的是男性心理意識:女人有病可以大大方方地看婦科,男人有病也應該坦然地去看男科才對;因為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樣的,男人有男人的生理,男人有男人的心理,男人也自有男人的病理。

陰盛陽衰,在當下中國社會已成為一個共識性話題了,但對後麵隱含的問題、及問題的嚴重性卻無人關注,或關注不夠,遠遠不夠。我們說,無論講體能、性能,男性都是強勢,是主體,社會對男性的要求也高,好男兒誌在四方嘛!中國社會對男人的這類標準多的是,因此對每個男人造成的心理壓力和期望值特別大。如果男人不能成就一番事業的話,就會沒有自信,沒有社會地位,也就沒了人們常說的"麵子","自我"也就會隨之虛弱,疾病就會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