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交戰互聯網金融(1 / 3)

交戰互聯網金融

瞭望台

作者:由曦 宋瑋 劉琦琳 袁滿 董欲曉

互聯網金融變革的重要時刻正在臨近。

電子商務與銀行信息化——這兩個一度平行發展的行業,近來不斷發生碰撞並產生交集。

2012年9月18日,騰訊宣布打通旗下財付通與移動產品微信的應用通道,這意味著其2億微信用戶可通過微信掃描商戶二維碼的方式付款,並享受折扣優惠。未來,兩者的合作還將實現微信用戶之間的轉賬。

此前兩個月,阿裏巴巴宣布,旗下阿裏小貸將向除溫州以外的江浙滬地區的B2B普通會員開放信用貸款業務。

互聯網企業攜帶著數據及電子商務優勢,已深入支付結算和信貸這兩項銀行核心業務;擁有龐大資金和公信力的商業銀行不甘於退居後端,為了直接獲取客戶的一手信息,增加客戶黏合度,鞏固並拓展銀行與客戶之間存、貸、彙等業務關係,也高調挺進電商、移動支付等非傳統銀行業務領域。

就在騰訊財付通宣布新移動支付業務的同一天,招商銀行(SH/03968HK)與HTC(中國)聯合發布中國移動支付標準確立後的首個移動支付產品——“招商銀行手機錢包”。

中國建設銀行(SH/00939HK)則將創新業務直指互聯網企業的主脈——電子商務。2012年7月10日,建行宣布旗下“善融商務”上線,截至8月中旬,“善融商務”簽約商戶過千,會員發展至數十萬。

在經曆了十多年的積澱與醞釀後,互聯網與銀行的合作終於跨過外部技術運用的初級階段,開始核心業務的滲透與融合。

這一新浪潮可能催生的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和大市場,令各方癡迷,亦引發爭議和憂思。

先覺者已開始行動。阿裏小貸、騰訊財付通以及眾多第三方支付組織和人人貸機構,皆在互聯網數據開發的基礎上加速挖掘金融業務的商業附加值,搭建出不同於銀行傳統模式的業務平台。

相較於互聯網企業的積極進取,銀行機構深感變革的迫切。在8月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中國銀行(SH/03988HK)行長李禮輝從總行戰略層麵提出建設“智慧銀行”,在實現客戶服務從線下向線上遷移的同時,根據互聯網的特點再造銀行業務流程。

“互聯網時代正在迅速地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和組織形式。”一位國有銀行高層對《財經》記者表示,未來五年到十年,互聯網金融會有很大發展,大銀行如果不抓緊啟動,會趕不上競爭對手。

與十年前僅將網上銀行作為渠道經營不同,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具有尊重客戶體驗、強調交互式營銷、主張平台開放等新特點,且在運作模式上更強調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核心業務的深度整合,銀行在經營模式及業務流程上麵臨深層次變革。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對此頗有心得,9月18日他在“手機錢包”產品發布會上表示,“銀行業本身具有IT屬性,信息技術之於銀行業如同空氣一樣,須臾不可或缺;曆史上每一次通信技術的變革,都會帶來銀行的變革。”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薑奇平看來,未來互聯網與銀行業務的融合,將促使銀行轉變傳統生產方式,即從結構上改變依靠節點型的專用資本,學會運用網絡化的社會資本,這正是未來銀行結構轉型的關鍵。

銀行開辦電商

銀行在互聯網金融上的創新一定要從自身的金融業務特長入手,將新業務與金融業務捆綁鑲嵌,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點和優勢的產品

“傳統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最後的恐龍。”比爾·蓋茨在本世紀初第一波互聯網浪潮時曾這樣判斷。

十年前,馬蔚華受此激發,推動招商銀行發展網上銀行業務,如今招行的零售銀行業務已蔚為大觀,網上渠道對銀行利潤的貢獻明顯。

十年過去了,傳統銀行並沒有因互聯網的興起而衰落。國內銀行業完成了股改、上市曆程,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一度賺得盆滿缽滿,麵對新技術可能帶來的行業變革,銀行家們的焦慮卻始終存在。

2012年上半年,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不止十次去互聯網創新企業調研,每次都會帶上分行行長,並借此給他們“洗腦”。而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和高管團隊,每隔半年就會和國內最重要的互聯網企業合作夥伴進行業務溝通。

從事“智慧銀行”問題研究的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武岩博士表示,無論在競爭格局上還是客戶的需求上,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都給銀行帶來比較大的衝擊。第三方支付、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電商企業和銀行卡組織等,都在憑著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蠶食本屬於銀行的業務領域。

如果不能順應業務模式創新潮流及適應客戶交易習慣變化,銀行將麵臨金融中介角色邊緣化的風險。正是在這種擔憂下,部分銀行開始試水電商。

2012年6月底,建設銀行籌劃了20多個月的電商平台“善融商務”上線。它包括“企業商城”和“個人商城”兩個平台,並帶有“商城賬戶”支付工具。與此同時,建行逐步將其他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向平台上加載,以期構成四位一體的平台體係。

目前,“善融商務”的“個人商城”中的商品標識較簡略、種類較少。在競爭激烈、奉行“贏者多吃”法則的電商領域,後來者建行的考慮一度令 人費解。

建行在給《財經》記者的書麵回複中表示,不同於阿裏巴巴、京東等純電商平台,“善融商務”會在電商服務上對客戶充分讓利,銀行看重的是其帶來的新鮮用戶、客戶的金融信息和金融消費。建行希望借此進一步拓展中小企業對公融資、個人消費貸款、住房貸款、助業貸款等業務。

建行對入駐“善融商務”的商家直接減免了店鋪租金、交易傭金、年服務費,還免除了借記卡支付結算手續費,並為優質商戶提供免費推廣服務。

一位參與“善融商務”平台搭建的建行中層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隻有接近客戶,才能更好地服務客戶,否則老躲在後麵,靠別人傳達信息,銀行會失真。建行上下曾反複研究,最終意識到還是缺一個電子商務平台。”

在上述建行內部人士看來,銀行做電商最大的優勢在於誠信度,同時,雄厚的資金實力能夠支撐目前的投入。另外,一切並非從零開始,由於銀行結算、清算、信貸等領域已有現成的IT基礎構架,電商平台的搭建隻需在後台增加相應人員,而其龐大的物理網點,又是一種“輔助優勢”。

不過,銀行做電商絕非再造一個淘寶或京東商城。在多位業界人士看來,銀行在互聯網金融上的創新,一定要從自身的金融業務特長入手,將新業務與金融業務捆綁鑲嵌,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點和優勢的產品。

在這方麵,招商銀行的“網上商城”頗具特色。招行信用卡商城於2004年10月成立,是國內信用卡商城的先行者。目前在招商銀行全國1700萬信用卡用戶中,有500萬用戶參與商城網上平台的實物交易。

信用卡商城中的商品具有“低配送、利潤率高”的特點;同時,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也與其信用卡業務的優勢相得益彰。招商銀行已在上海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提供定機票、酒店等差旅服務,下一步的重點是推動奢侈品銷售。

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說,銀行做電商最重要的目的是穩定客戶、黏合客戶、服務客戶,這與電商單純盈利目的不同。

2011年,招行信用卡商城交易額超過7億元,未來三年的目標是達到100億元左右的銷售規模。

金融技術脫媒

第三方支付組織崛起,加速了金融脫媒的進程,這對向來扮演資金中介的銀行來說,無疑是非生即死的挑戰

商業銀行進軍電子商務的意圖在於,獲取一手客戶交易信息的同時,增加客戶黏合度,拉近銀行與客戶之間存、貸、彙等業務關係。

促使商業銀行走向商務前台的直接壓力來自第三方支付組織、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電商企業和銀行卡組織等機構共同掀起的金融脫媒浪潮。

第三方支付組織的舉動最令銀行緊張。馬蔚華曾在多個場合強調,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經削弱了銀行作為社會支付平台的地位。

“如果支付業務被侵犯的話,對銀行的影響將是非常大的。”上述國有大行高層人士對《財經》記者解釋,銀行由支付起家,客戶最早出於支付目的把錢存在銀行,銀行有了存款後慢慢發現還可以拿去放貸,於是就有了貸款,存、貸、彙業務因支付而衍生出來。

在IT技術與電子商務共同孕育下,第三方支付組織應需求而生,並迅速在電子支付領域壯大。迄今,央行為前後5批、共計197家第三方支付企業頒發了支付業務許可證,業務範圍涵蓋網上支付、銀行卡收單和預付卡發行。

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全年交易額規模達2.16萬億元人民幣,較2010年增長99%。盡管與當年全國支付係統近2000萬億元的業務處理金額相差甚遠,但第三方支付組織已將手伸向了銀行的核心業務,且在電子支付領域奠定了優勢地位。業界人士預計,未來幾年其交易額將迎來爆炸式增長,業務占比會不斷提升。

2012年9月18日,騰訊宣布打通旗下財付通與微信的應用通道,這意味著其2億微信用戶可通過掃描商戶二維碼的方式付款,並享受折扣優惠。未來,兩者的合作還將實現微信用戶之間轉賬。

關鍵問題在於,第三方支付組織崛起,加速了金融脫媒的進程,這對於向來扮演資金中介的銀行來說,無疑是非生即死的挑戰。

在傳統的電子支付產業鏈中,電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銀行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電商為用戶提供網上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建立網關服務平台,實現消費者、商家、金融機構之間的在線支付,並提供現金流轉、資金清算服務;銀行則是最終資金結算服務的提供者。

但第三方支付公司已不滿足隻做銀行網關支付平台,借助其數據信息積累與挖掘的優勢,開始直接向供應鏈融資、小微企業信貸等領域擴張。

“我們在支付寶剛成立的時候,就想推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阿裏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告訴《財經》記者,阿裏巴巴最初的B2B平台是信息平台,不涉及交易,2003年淘寶推出之後,網絡支付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障礙。支付寶的出現解決了商戶的支付問題,但中小企業貸款問題始終存在,阿裏巴巴由此而萌發了開辦網絡小貸企業的設想。

繼2004年推出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寶、坐擁7億注冊用戶後,阿裏巴巴於2010年和2011年先後成立浙江阿裏巴巴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和重慶市阿裏巴巴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二者以下簡稱阿裏小貸),創造了“小貸+平台”的融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