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時無數行色匆匆滿臉焦灼的人坐在車上,看起來疲憊而困乏,於是我轉頭看車窗外,一片金黃的油菜花飛快閃過,突然想起了電影《大兵小將》裏的油菜花,想起了電影裏男主角對恬靜平和的憧憬,雖然那是戰爭帶給他的憧憬,但現代都市的上班族又何嚐不是在一場無休止的戰爭中奔命呢?眾人奔命之餘的旅遊,或許就是這憧憬得以實現的片刻光陰。都說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旅行,在天天疲於奔命的空隙裏,奢侈地“揮霍”一把時間去旅行,也是生活的真正需要,至少對於我們來說是這樣。
幾年前,在網絡上看到一組十一長假九寨溝的旅遊照片,那叫一個壯觀啊,遊道上人山人海,連插腳的空隙都沒有,估計一隻蚊子飛過去,都會被擠死,經曆過的知道這是旅遊,不知道的以為這是趕廟會或大搶購,所以發帖子的朋友也特逗,帖子中給圖片取了個名字叫“九寨去‘趕集’”;2010年有個朋友利用假期去了黃山,回來後告訴我一句順口溜“不去黃山想黃山,去了黃山怨黃山,再去黃山豬頭三”。他說本來打算利用假期好好休息一下,找個地方去看看風景散散心,於是去了黃山。結果晚上沒地方住,轉悠好幾個小時才找到地方住下,但是早上6點還沒睡醒就被人吵醒說趕緊起床排隊去坐索道,不然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上山,於是揉著眼睛提著褲子趕緊去排隊,滿以為自己夠積極了,不想還有更積極的,前麵已經排了差不多200米的長隊。好不容易排隊上了山,結果每個景點都是人頭攢動,外麵的根本擠不進去,裏麵的又擠不出來,到處都有孩子找他媽、孩子他爹找孩子、孩子他媽找孩子他爹、導遊找客人、全陪找地陪、司機找導遊的,到處都能看到扯著嗓子狂呼、拿著手機呐喊、拿著喇叭高叫的,這夥計說幸虧自己聰明,一看風向不好趕緊閃人往山下撤,好歹跑到山下混了個中飯晚飯一餐解決,那些在山上紮堆的就慘了,天黑都還沒下得來山。這些年隨著中國旅遊風潮的興起,但凡是節假日,總能看到無數的人紮堆在某個景區,一大堆人鬧哄哄地在景區門口排幾個小時的隊,坐幾個小時的車,等幾個小時的飯,照一分鍾的相,來不及看景就被擠出來或者緊趕慢趕在景區裏賽跑,常常累得無精打采屁股一沾地就趕忙抓緊時間休息一陣。經常在這些景區看到無數的人像沙丁魚一樣瘋狂流過,每個人都爭先恐後,讓人搞不懂大家是在看風景還是在趕路。
其實平日裏,在都市的人海中,大家就已經被所謂的“競爭”壓得喘不過氣來,在這個狂奔的年代裏,每個人都被扭曲成隻能得、不能失,隻能取、不能舍,隻能成、不能敗,隻能進、不能退,隻能強、不能弱。從孩提時起,就被推進所謂的好幼兒園,爭先恐後擠進人滿為患的所謂好小學,學各種特長,拚命考上所謂的好中學,做永遠也做不完的作業,補永遠也補不完的補習,念最熱門的大學與專業,學最能賺錢的技能,選更好的單位……每一個小生命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仿佛被拉到跑道的起點,發令槍一響,每個人都拚命向前,每個人都隻考慮如何向上攀登,從不考慮如何降落。為了所謂的更好,大家已無暇顧及道義與人情,把周圍的每一個人都當做自己的競爭對手,越是要好的朋友仿佛就越是敵人,每個人都生活在隨時可能被別人追趕超越的恐懼之中。上千年來,傳統文化一直教育國人要“珍惜寸光陰”,不過國人往往容易走極端,殊不知孔子還有句話叫“過猶不及”。
去年夏天,我、芝麻和一幫朋友去了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的“選美中國”特輯中,青海湖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最美的湖泊之首,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以及沙島、二郎劍等成為大多數遊客光臨青海湖必去之地。我們卻選擇了遠離這些熱鬧而喧囂之地,在青海湖畔鮮有旅行團隊光顧的黑馬河草原上,麵對青海湖,靜靜發呆,對我們來說,有種旅行,就叫發呆!在我們的記憶中,太陽慵懶地撫摸著大地,湛藍的天空飄著幾團潔白的雲朵,一陣風吹來,雲朵被扯成一縷一縷,拉得老長老長;綠色的草坡從天際一直流淌下來,五顏六色的野花把草原浸染得斑斑駁駁,黑色白色的牛羊群在草地上織成大團大團滾動的圖案。七頂不同色彩的帳篷灑落在一塊凸起的草地上,13個人在帳篷前的草地上曬著太陽吹著風,或躺或臥或坐。此刻,我們唯一擁有的就是時間與這片天地;此刻,我們可以揮霍的,也隻有時間與這片天地間的風景。草坡下麵,就是碧藍的青海湖,湖邊的瑪尼堆上,經幡隨風而舞,一匹小馬駒圍著父母在湖邊嬉戲撒歡。或許這種景況下的旅遊,就是為了把這種拚命奔波忙碌暫時放在腦後,把這些恐懼暫時擱置在一邊,到原野裏、大山澗中,在草地上,什麼都不做,隻需要去靜靜地發一下呆,去聆聽一下自己的內心世界。古人既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緊迫,也有“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逸情,而一千多年以後的我們,總把旅遊也當成奔命,總是把旅行也當做任務,總是期待在最短的時間裏,走更多的路,看更多的景,幹更多的事,完成更多的計劃,把自己折騰得半死,把旅遊變成真正的花錢買罪受。或許現代旅遊的真諦,就是讓我們在匆忙中學會有意義地虛度光陰,揮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