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高高掛在天上,烘烤著我們,所有人都汗流浹背。出發沒多久,胖胖的小楊楊就摔了幾跤,終於越走越慢,走幾步要喝一次水,而最小的阿木則邊爬邊委屈地掉眼淚。我們再也無心欣賞沿途風景,每到一個有樹蔭的地方就趕緊停下來休息。沿途岔道極多,在最後一個岔道時,領頭的“泡菜”終於走錯了路,帶領隊伍繼續往上爬。
等收隊的我趕到岔道邊時,一個正在收割稻子的人好心提醒我說走錯路了,於是趕緊喊前麵的人往回走,後隊變前隊,走在後麵的小楊楊一下興奮起來,趕緊往前跑。
爬上一座山梁,我們望見遠處的山頭上黑壓壓一片。林略仿如一支雄偉壯觀的古羅馬帝國軍隊,雄壯而威嚴地排列在高山之巔,並在我們爬上山梁那一刻突兀地出現在我們麵前。
雖已有太多的山寨和木樓在我們的記憶中走過,但林略依然讓我們有點不知所措。放眼望去,看不到交錯的木梁,看不到淩亂的柵欄,隻有一排排平行的屋頂,一片片並行的黑瓦。這種黑壓壓的整齊,使林略猶如一曲雄渾的進行曲。在這片整齊的屋頂中,鶴立雞群般矗立著三座鼓樓,遠遠看去,那褐色和白色相間的鼓樓頂部,恍若將軍的頭盔閃耀著炫目的光芒,而三座鼓樓就是指揮這個軍陣的將軍。
黑瓦之下,是一圈圈纏繞在山間的梯田,一直延伸到數百米外的溝穀之下。層層梯田,有的是剛翻過來的赤紅,有的是長滿青草的翠綠,有的是布滿紫藻的紫藍,如一條條五彩的飄帶。
大夥的步伐開始加快,很快就走進了寨子。我們在寨子中毫無目的地遊蕩,鼓樓時隱時現在梁與梁、瓦與瓦之間。林略鼓樓雖也是侗鄉鼓樓,但與我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鼓樓不同。這裏的鼓樓下部是封閉的,木條柵欄將四外圍住呈一屋狀。在鼓樓的角落裏,我們無意中發現一麵豎立的舊鼓。這麵鼓是直接把樹幹掏空,然後在上麵蒙以牛皮做成的,原本鑲在鼓樓高處,如今鼓樓破敗,所以就取了下來。問村裏的老人鼓樓始建於何時,他們亦無從知曉,由於侗族無文字記載,從資料上也難覓到隻言片語。林略,何日才能揭開你神秘的麵紗?
獨闖杜鵑林
春天來了,油菜花、牡丹花、桃花、櫻花、李花追逐而來,競相怒放;全國各地的賞花地,眾人熟知的也就那麼幾個,於是處處人如潮湧,車水馬龍,一時好不熱鬧。其實在貴州的黔西,有一個不為人熟知的好去處,那就是畢節的百裏杜鵑。
好幾年前的一個春天,和朋友們說起去往西藏的天路上的高山杜鵑,大家神往不已。有朋友告訴我說黔西有杜鵑,我趕緊上網查資料,敲定行程,芝麻因為有事不能成行,於是一個人去了黔西。清明,雨夜,一個人紮營在杜鵑山的山頂上,天一直渾濁而朦朧。黃昏,細雨如雲煙,在山林間滲透。夜半,雨滴打落在杜鵑林裏,劈啪作響,遠處有斷斷續續的音樂飄來。我想,那一定是在追憶即將逝去的花,一樣會追憶它的,還有我,因為第二天我就要離開那裏。
早上從貴陽乘汽車出發,中午就到了黔西,走進了那一片絢爛的花海。百裏杜鵑1993年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它位於貴州黔西縣金坡至大方縣普底,是一片廣闊的天然杜鵑花木林帶。杜鵑林海拔在1200米至2000米之間,綿延50餘千米,最寬處約4千米,窄的地方約1千米,總麵積l06.66平方千米,因而被譽為“百裏杜鵑”。百裏杜鵑分為大方、黔西兩個片區,兩個片區又分普底、百納、大水、嘎木、金坡、仁和、紅林7個景區,共40多個景點,其中20餘個景點為其精華所在。進入山林,放眼望去,雖然天空一片昏沉,但滿山遍野墨綠中的大紅、粉紅、淺紅、暗紅、鵝黃、牙白迫不及待地跳進視野。這些杜鵑與平日裏我所見的杜鵑大相徑庭。一株株杜鵑樹高達兩三米,樹幹虯龍曲枝,小的如碗,大的似盆,樹皮如鱗甲般溝壑縱橫。據說樹齡低的都有50年以上,最老的已達數百年!細看之下,發現一枝樹幹上居然有20餘朵花,而有些杜鵑一株樹就有上萬朵花,這些花朵大如飯碗,每朵上麵有七瓣以上的花朵綴在一起,幾朵花又聚在一起團成一團,紅的似火,粉的如霞,黃的如錦緞,白的好像天際飄浮的雲,銀白的似粉球,鵝黃的如團扇,淡紫的似玉盤,又像是一個個大繡球。每一種顏色又從深到淺分成若幹色調,大紅色、深紅、淺紅、鵝黃、橘黃、淺藍最多,粉色的夾雜其中,而紫色的最為稀少,偶爾才能看到,最讓我驚訝的是這裏的杜鵑居然有“一樹不同花”的奇跡,在觀景台附近有棵很大的杜鵑,花色達7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