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1)(1 / 3)

一、概況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即The Islam Republ of Afghanistan,簡稱阿富汗,“阿富汗”一詞在古波斯語中為“山上人”的意思。該國原名阿富汗民主共和國,1987年11月改稱阿富汗共和國,後改稱現名,是亞洲中西部的內陸國家,北鄰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西接伊朗,南部和東部與巴基斯坦相連,東北部有一突出的狹長地帶和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接壤,與新疆的邊界線為92千米,樹有5棵界樁。全國陸路邊界5509千米。

阿富汗疆域東西長1300多千米,南北寬約900多千米,全國總麵積65.23萬平方千米對該國總麵積各種資料說法不一,有64.75萬平方千米之說,有64.7萬平方千米之說。高原和山地占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平均海拔900~1200米;最大的山脈興都庫什山自東北斜貫西南,最高峰諾夏克峰海拔7485米。全國森林覆蓋麵積1.9萬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為3%。主要河流有阿姆河、赫爾曼德河、喀布爾河和哈裏魯德河。季節明顯,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冬、夏和晝、夜之間溫度相差很大,每年6~9月多大風,尤以西部為甚,稱為“阿富汗熱風”。人煙最稠密的地區是坎大哈、喀布爾綠洲和格利盧德平原。南部半沙漠地區的居民逐漸向北部穀地遷移。2002年全國人口2871.7213萬,人口密度43人/平方千米,在巴基斯坦、伊朗還有許多僑民。主要民族有21個,其中普什圖族占44%、塔吉克族占25%、烏茲別克族占8%、哈紮拉族占10%,另外還有土庫曼族、俾路支族、帕沙伊族、努裏斯坦族、查爾艾馬克族、阿拉伯族、吉爾吉斯族、克孜勒巴什族、布拉灰族、維吾爾族等30個民族。官方語為普什圖語和達裏語(即波斯語)。該國9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80%左右屬遜尼教派,其餘屬什葉教派。

古代阿富汗一直是波斯、印度和中亞諸帝國爭奪之地。公元7~9世紀阿拉伯人東進,傳入伊斯蘭教。公元15世紀以前,這裏是歐洲、中東對印度和遠東貿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南來北往的商旅曾在喀布爾繁華的大街上興致勃勃地交易,有智者曾在這裏開懷暢談,現在已經被毀的巴米揚大佛就是古代阿富汗文化交流的見證。但這一切在公元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之後被徹底地改變了。由於歐洲航海家們發現了從歐洲到印度的海上航線,沿途原本暢通的通道出現異常變化,加之自然生態的惡化等原因,經由陸路前往印度的客商大大減少,阿富汗的光彩也漸漸暗淡下來,變得越來越閉塞。

1747年阿富汗人趕走波斯侵略者,建立了阿富汗王國,並成為僅次於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帝國,其疆域曾擴張到印度。19世紀後,阿富汗王國國力衰落,並逐步成為英國和沙俄的角逐場所。1838年遭英國入侵,曾三次進行抗英戰爭,1919年8月19日宣告獨立。1955年1月20日與中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1963年11月22日兩國又先後簽定了邊界條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和文化合作協定。1972年5月薩達爾·達烏德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穆罕默德·查希爾國王的統治,1973年成立阿富汗共和國,1977年2月文職政府取代軍人政府。1978年4月達烏德總統等在一次政變中被殺,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任總統。1978年4月該國改稱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同年9月哈費祖拉·阿明上任。同年12月蘇聯10萬大軍入侵阿富汗,阿明政權被推翻,1980年初阿明被處死,巴布拉克·卡爾麥勒任總統。當時阿富汗國內政局不穩,戰事不斷,致使各國駐喀布爾使團減到不足30個,中國當時也隻派駐了臨時代辦。隨後中阿經濟貿易關係受到很大的限製。

1986年5月納吉布拉取代了巴布拉克·卡爾麥勒,次年卡爾麥勒被解除所有職務。1987年12月10日該國通知聯合國改名為阿富汗共和國。1988年以後蘇軍開始撤離,完全放棄阿富汗,聖戰者隊伍建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後經大選組成新政府,但派係間仍戰事不斷。1992年4月納吉布拉政權垮台,阿富汗遊擊隊接管政權,改國名為阿富汗伊斯蘭國。1994年塔利班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邊境城市查曼成立,它的成員大部分來自阿富汗難民營中的伊斯蘭教學校。同年6月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在坎大哈揭竿而起。同年11月一支由30輛卡車組成的巴基斯坦車隊在前往中亞途中在坎大哈被一軍閥劫持。幾天後塔利班突然出現,不但奪回了車隊,還消滅了軍閥,並控製了整個坎大哈。塔利班政治上主張“鏟除軍閥,重建國家”,不依附於任何勢力派別。他們視《古蘭經》為法律,目標是推翻以拉巴尼為首的阿富汗政權,把阿富汗建成真正的伊斯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