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隨著翻滾的江水順流而下,迎著初升的太陽,穿過瞿塘峽的門,白帝城隱隱可見。“峰與天相接”,縷縷煙霧,朵朵雲彩,或青或白,成團如帶,縈繞著白帝城,這不由得使人想起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名句:“朝辭白帝彩雲間……”
白帝城,位於瞿塘峽口的北岸,三麵環水,地勢險要,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馳名中外。它的名稱的由來,與公元25年前後當時據蜀稱王的公孫述有關。傳說城內有一口進,叫白帝井,常有白氣騰空,形似飛龍,公孫述認為“白帝獻瑞”,遂稱“白帝”,故此命名“白帝城”。
上了岸,我們先來到杜甫西閣,那一幅大磚型瓷磚“杜甫吟嘯圖”,真是惟妙惟肖:杜甫微皺眉頭,手握筆紙,悠閑自在,一首詩仿佛“妙手偶得之”。
拾級而上,踏著用諸葛亮當年八陣圖上的沙石壘成的“之”字形石階,終於到達了白帝廟門前。放眼望去,時而有“舟從地窟行”,時而又“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另有一番情趣。
不敢過多地留戀長江此時的美景,趕快進入白帝廟。“是托孤堂!”我驚喜起來,小時候我聽過“白帝托孤”的故事,這次終於能看到托孤時的情景。這組塑像群共十九人,各具神態。諸葛亮這蜀國丞相,似乎並沒有顯出悲傷的神色,雖然“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這間”,但還是滿懷信心。“五虎將”之一的常山趙子龍手握劍柄,怒視尚書李嚴,仿佛已覺察李嚴在劉備死後反叛的動機。劉理、劉永兩個皇子跪在地上,俯首聆聽劉備的遺詔:“爾等以父事丞相,不得怠慢。”我看著這滿臉病容的劉備,油然想起當年的曆史背景: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報仇心切,打亂了諸葛亮“聯吳抗魏”的策略,被東吳陸遜利用三峽天險火燒連營七百裏,敗走白帝城,憂急成疾,從成都召回諸葛亮,把看書年幼的兒子托付給了他……
到了明良殿,中堂是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的塑像。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輔佐劉備二十七年,劉備“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大盛軌也。”這真是“三顧頻繁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啊!兩廂為古畫陳列室,有蜀國文武大將畫像,還有富有特色的“煮酒論英雄”、“三英戰呂布”等名畫。
來到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諸葛亮上首安詳而坐。這位羽扇綸巾的老先生,似乎還想著“空城計”。下首是他的兒孫諸葛尚、諸葛瞻。一家三代,為蜀國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令人敬仰!
懷著崇敬的心情,又看了東西碑林,而後在諸葛亮觀星亭小憩。
麵對這山川秀麗的白帝城,那公孫述稱王、劉備複漢慘敗而托孤的一幕情景又閃現腦際。我想,他們當年稱霸一方已成為陳跡,而現在,白帝城不就是一座“警鍾”麼?它警勸人們:要國家富強,就要加強民族關係的融洽和全國人民的團結!
哦!讓我們記住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