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所有的中國百姓都會真正聽到改革的聲音!
三、《中國好聲音》中體現娛樂取向:以“摒棄‘愚樂’”為規則
“在一個物質相對貧困而心靈悠閑的社會裏,人們往往渴求的是物質的豐裕,而一個物質相對豐裕而內心不安的社會裏,人們往往渴求的是心靈的悠閑、精神上的追求。這時,娛樂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緩解心理壓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比如說,已經勞累一天的人們不想打開電視再看到枯燥嚴肅的說教,因此融合了多種娛樂元素的電視選秀節目就成為了人們放鬆心情,愉悅身心的首選。
聽,人們開始享受精神文明的聲音。先進文化溫潤百姓心田,讓群眾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建設文化強國。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設日益繁榮發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迫切需要進一步指明改革的前進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發奮進力量,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我相信豐富多彩文化的聲音會遍及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在物質文明發展紮實的基礎上,精神文明和文化會提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結語
從《中國好聲音》節目中發現,借鑒和繼承都應大膽嚐試。音樂表演發展到今天已經普及到社會中的每個人,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全麵公平地發展是每個人的選擇,在社會轉型期的發展中要用發展的、全麵的眼光看問題,用“以人為本”的原則地分析問題,社會改革中無階級差別;培養音樂人才,也是促進社會轉型中文化快速進行的必備之策,因此一定要音樂給經濟文化發展帶來的巨大力量;《中國好聲音》中的成員公平公正地參加這個節目,使我們意識到市場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是我國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改善民生、完善製度的重要的一部分,其使我們要在宏觀調控的前提下大膽發展市場經濟,以促進社會轉型中的改革順利快速地進行。
從《中國好聲音》節目中,我們看到了中央決策層對改革形勢的判斷,對百姓的生活訴求,對改革路徑的選擇,已經站在百性最為需求的立場之上,這難道不正是百姓需要的舞台嗎?這難道不正是百姓需要傾聽的聲音嗎?這難道不正是改革的再開始嗎?(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社會轉型與青年發展》楊雄上海社會科學學院出版社2004年
[2]《社會中的音樂:音樂社會學導論》於潤洋、張前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年
[3]《社會轉型解讀》劉祖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0
[4]《改革開放與當代音樂學》居其宏主編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07
[5]是什麼在推動《中國好聲音》?徐立軍
[6]《平民化互動場的建構》——《中國好聲音》運動機製淺析賈春曉新聞世界2012年第1期
[7]《論中國好聲音的文化性》劉納學術交流
[8]論《中國好聲音》的節目定位和模式創新王世龍文化學刊2013年3月第二期
[9]創新與回歸——《中國好聲音》走紅現象分析李立寇程節目欄目2012年底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