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地區紅軍標語的概況、特點及意義
社會視野
作者:周利娟
摘 要:炎陵紅軍標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鬥爭中創建和形成的先進文化,不僅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曆史發展,而且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一代風貌。炎陵紅軍標語具有號召性、組織性、動員性等特點。紅軍標語不僅在曆史時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於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發展紅色旅遊, 開展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炎陵;紅軍標語;群眾工作
井岡山及其周邊地區保存的紅軍標語是見證井岡山革命鬥爭風雲的活化石,是展示革命戰爭年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動教材,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宣傳文化工作的一大創舉,在中國革命文化史上具有極高的價值。炎陵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現有保存紅軍標語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地區。挖掘整理和運用這些紅色標語,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炎陵紅軍標語的遺存和保護
炎陵縣遺存的紅軍標語,遍布全縣紅軍活動遺址。保存到現在的紅軍標語有151處,339條,4826字,可辨別的書寫部隊番號達66個之多。紅軍標語語言形式多樣,除口號標語外,還有對聯、打油詩、漫畫等多種多樣。標語內容豐富,涵蓋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紅軍標語的書寫工具是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就地取材,有毛筆、筍殼筆、杉樹皮筆、棕帚,書寫標語的顏料有墨、土紅、石灰漿、燃料等,形成標語的顏色有黑、紅、紫、白等。標語字體以行書、楷書為主,也有魏碑、隸書、行草等,書寫格式有橫書、豎書、斜書等。為了吸引群眾的注意力,標語除了文字形式外,還有字配畫、字組畫、漫畫、牆報等。標語主要書寫在牆壁、板壁、木板、竹板上,也有寫在小彩旗和燈籠上。據老紅軍回憶:“對白區方麵則厲行河流宣傳,用木板寫標語沿水流於白區去……此外與赤白交界地放孔明燈,內麵寫些標語口號。”[1]就是說在紅區與白區相交的地區,為使標語傳播到白區去,將標語寫在孔明燈外罩上,利用熱氣球原理將其放飛到白區。也有將標語寫在單塊木板或竹板上,在溪流上遊放在水麵漂流到白區。
紅軍標語曆經戰火硝煙的洗禮、風霜雨雪的磨礪保存至今,彌足珍貴。這是老區人民對中國革命和革命文化的又一大貢獻。但是,標語載體均在百年以上,坍塌剝落和蝕損日益嚴重。炎陵縣對遺存的紅軍標語保護非常重視,主要采取以下保護方式:對遺存標語進行全麵普查;進行田野調查(測量、繪圖、製作影像),采訪有關人員;甄別標語書寫時間與書寫單位,建立檔案;對遺存標語密集的革命舊址、民居,與管理單位或房主簽訂合同,落實就地保護措施與責任人。為了使紅軍標語得到更有效地保護和利用,2010年炎陵縣建成了全國第一家紅軍標語博物館。大多數標語采用先進的化學、物理手段揭取,集中遷至博物館保存。紅軍標語博物館已成為紅色文化教育的聖地。
二、 炎陵紅軍標語的特點
井岡山革命鬥爭之前,我黨的鬥爭方式以城市暴動和策反國民黨新軍為主,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之後,廣大農民才真正加入到革命隊伍。如何動員和號召廣大農民積極參加革命,如何有效地宣傳黨的主張、方針、政策,如何通俗地傳播馬列主義、揭露國民黨反動本質,紅軍標語功不可沒。毛澤東曾稱讚:“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和演講,使得農民如同每個都進過政治學校一樣,收效非常之廣而速。”[2]
(一)從標語語言上看,通俗易懂,號召性強
毛澤東早在中國革命初期就指出:“宣傳文字要簡短,使他們頃刻間能看完,要精警,他們一看起個印象。”[3]炎陵縣的紅軍標語正是毛澤東這一觀點的生動體現。首先,大部分標語用詞簡潔明了。比如:“要平等要自由”,“紅軍是工農的軍隊”,“消滅地主武裝”等。這些標語言簡意賅,字數少,包含著的革命信息卻相當豐富。其次,善用方言,通俗易懂。比如:“歡迎反水農民回家農友們趕快回家來分田地”,“有田分窮人才有飯食”,“窮鬼子是我們的朋友”,“歡迎白軍弟兄投誠紅軍”等。“反水”、“飯食(吃)”、“窮鬼子”、“投誠”這些語言多為當時當地的語言習慣,與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適應,婦孺皆知,更容易被廣大群眾接受。再次,講究音律,巧用修辭,能激發群眾情感上的共鳴,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比如:“想當年,剝削勞苦工農,利中生利好是好;至今日,斬殺土豪劣紳,刀上加刀痛不痛?”“早知有如今,何不到紅軍?!打土豪,共把田分,父母妻子有飯吃!都享著—太平春!”等等。同時為了使群眾更好的理解黨的方針政策,還采用漫畫、歌謠等形式來向群眾表達。這些標語通俗易懂、幽默詼諧,啟發了人民群眾的階級覺悟,凝聚了廣泛的群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