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茶食將餐具擦幹淨之後,眾人一起拿起了筷子,在離食案五厘米左右的高度,在千鶴玄的示意下一起撤手。筷子落下與食案相撞發出“啪”的一聲,這聲響就算是告知主人千葉月,客人已經用餐完畢了。千葉月隨即來收拾食案,客人同樣要致禮遞送。
而這才僅僅隻是茶會的“初坐”,“後坐”一開始就是濃茶,味道較苦,為配合喝濃茶,需要在這之前吃一些甜食。但吃點心的動作雜亂,容易影響濃茶的莊重氣氛。
於是,在初坐退席之前千葉月就把甜點給奉上來了。千葉月奉上甜點之後躬身說道:“用完點心後請到茶庭休息一下。”
千鶴玄按例答道:“您準備好之後就不用親自來迎接了,用鍾聲通知我們一下就行了。”
千葉月的回答同樣是有著禮儀規範的,她淡淡地說道:“看情況吧。”
淩銳等人在用完點心之後,依次退席到茶庭的小茅棚稍事休息。他們閑談了一會兒之後一聲悠揚的鍾聲響起了。
千鶴玄聽到鍾聲,徑自前去石盂處洗手。而淩銳他們也必須按照次序一個個的再洗一次手。而這時候千葉月已經將茶室清掃了一遍,壁龕上的掛軸也摘下來換上了一瓶按照花道插好的鮮花,還擺上了清水罐和小濃茶罐。
當客人們按序入室坐定之後,千葉月輕輕地拉開隔扇,行默禮,開始點濃茶。這時候誰都不能說話,茶室內的氣氛非常的莊重嚴肅。
點好的濃茶由客人們分飲,用的是一個茶碗。
喝完茶後,客人們分別“拜看”茶碗。所謂拜看就是說鑒賞這個喝茶的碗。茶碗是點茶用具中最重要的。茶碗的規格,也代表了本次茶會的規格。
這次千鶴玄特意用了族中珍藏的『天目盞』,這茶盞色青黑,上有玉毫條。據說這千鶴家的天目盞源自東皇大楚帝國時期,這是一件黑釉的瓷器。利用釉中含有氧化金屬的呈色原理和窯溫火焰的機理,燒出了富有變化的結晶釉或窯變花釉,色如玳瑁,上麵閃耀著細如兔毫的銀光。使這原本不甚討喜的黑色呈現出一種雍容華貴。
和族茶道源自東皇,在東皇大楚帝國時期,許多和族僧人來到東皇學經。而隨之就把當時在大楚帝國流行的好茶之風帶回了菊帝國,從那時起在菊帝國就普及了喝茶的風氣。而這著名的『天目盞』,據說是源自當時的東皇名刹天目寺,所以這茶碗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接著是循例的拜賞問答。問答完畢,濃茶點茶技法的表演變結束了。接下來是還需要為客人點薄茶,但這時炭火已經力乏。添完了後炭,千葉月又端出一些小糖塊開始點薄茶。
點薄茶的動作較點濃茶輕鬆一些。主客間閑談,這時茶室的氣氛就比較愉快了。
喝完薄茶之後,這次隆重的鶴羽茶會也就正式結束了。
今天體驗了一回正式的和族茶會。淩銳的心中頗有感觸。和族茶道的形成是與佛教生活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當初把茶引入菊帝國的都是僧侶。而茶在東皇,從古至今這茶的興盛和普及並不是因為某種宗教的傳播,也不是靠官府去提倡的。而是非常自然的在民間盛行而後才形成了一種文化。
茶在民間、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漸成氣候,從而影響著各個階層的人們,得到重視、發揮和藝術的升華。而和族的茶文化恰恰相反,茶是由禪僧帶入菊帝國並大力推行的。而禪僧為了達到自我的淨化,就在茶道之中除去了與佛禪之道“不相和諧”的東西而加入了充滿宗教意願的東西。
於是和族茶道文化的源頭便成了禪的意念佛的境界,從而給人一種神聖、高潔、神秘的感覺,也就有了“和、敬、清、寂”一說。
而華族飲茶就是一件平常事,家常事,完全沒有那種宗教儀式性的東西。一杯熱茶,充滿著親情友情熱情,自然而不造作。
和族的茶道之中有一種刻意的做作,對環境和工序的講究韋莫如深。說得好聽一點,是把茶奉若聖明了。其實質就是以茶之名混入了許多亂七八糟的宗教和文化之類的傳統規則禮儀等等。
和族茶道中對於環境的營造禮儀步驟等等的標準化的要求,讓整個茶會的過程成了一種境界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負累,肅穆得一點兒也不活潑,規矩得一點兒也不輕鬆。
而華族飲茶,也講求窗明幾淨、環境優雅,卻沒有這麼朝聖般的繁文縟節,每個步驟都是在原本的實用意義之上提煉出了一種藝術的享受。這才是以茶養心之道。
對於和族人這種歪曲和曲解華族傳統茶文化的茶道,淩銳在心裏是嗤之以鼻的。不過這次的目的確實是達到了。至少他讓菊帝國和歐拉聯盟聯手對抗米諾聯邦的這個想法得到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