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是人口最多的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這裏孕育了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巴比倫文明,這裏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發源地。
北京——無與倫比的中華大都
地理位置
北京簡稱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西、南、北三麵與河北省相鄰,東南毗連天津市。北京麵積1.68萬平方千米,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的樞紐,也是一座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與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並列為中國六大古都。
中華大都
朝代的更迭興廢,使無數繁華一時的大都市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讓後人無跡可考,而有一座古城卻幸運地保存下來,這就是中華大都——北京,這座古城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驚歎號。
曾經有人說過“偉大的城市讓我們產生激情”,這句精辟的言論用在北京這座城市是最合適不過了。北京是一個讓人產生過永久不息的激情,並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孕育、催生過偉大文化的城市,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讀它的過往與現在正可謂是讀中國的曆史和現狀。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規正對稱的城市,從直升機上鳥瞰北京,人們會驚奇地發現,它以故宮為中心,從永安門、前門、天安門、午門、神武門、景山到地安門、鍾樓、鼓樓和安定門,組成了一條中軸線,東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條條東西相向的胡同縱橫交錯,分別在中軸線的兩旁,許多象征帝王權力的重要建築也都整齊對稱分布在中軸線的周圍。這種對稱美,也許正是中國人審美觀念的典型代表。這種對稱的格局在故宮的宮殿建築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古老的長城、金碧輝煌的殿宇、風光秀麗的園林,曾經讓無數的人隻能遠遠觀望,而不敢走近它,因為它是皇家可望而不可即的禁苑,而今成為了世界各國人們觀光遊覽的勝地。北京古跡之多、園林之秀、山水之勝飲譽中外。明十三陵、故宮、圓明園、房山金陵等無不在向人們訴說著過往的帝王風采;以琉璃河商周遺址、周口店猿人遺址為代表的古文化遺址向人們展示著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還有那“燕京八景”的盧溝曉月、瓊島春萌、金台夕照、太液秋風、玉泉暴突、薊門煙樹、居庸疊翠和西山晴雪早已聞名天下。
在北京這座絢麗多彩的城市裏,曆史與現實、過去與現在、古老與新生,是如此錯綜複雜而又和諧完美地交織在一起,讓這座曆史悠久的古城又煥發出無限的生命力。
名城覽勝
紫禁城
曆史除了留給我們一段段有關北京的模糊的文字、一個個老去的故事之外,還留下了古刹、宮殿與一片片色彩斑駁的琉璃瓦、一蓬蓬衰草和一扇扇曾是朱紅色的大門。看到這些不得不想起明永樂大帝朱棣,他手執玉璽,從南京遷都北平,第一道詔書把北平改為北京,在元朝的廢墟上沉沉放上龍椅,用朱紅大筆指點乾坤。從此明清兩代的皇宮便在故宮定了位,一個接一個的皇帝在這裏發號施令。從此北京成了一個不可取代的帝王象征,就連名字中都帶有濃重的宮廷氣息,怪不得古往今來無數的帝王如此眷戀這個地方。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它在利用建築群體烘托皇帝的崇高與神聖方麵,可謂是登峰造極。
紫禁城內部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對稱,不僅殿堂建築此起彼落,互相對應,甚至連道旁的石獸石欄,城邊的角樓,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雙配對,相映成趣。整齊對稱,構成了北京城建築上的獨特風格和宏偉的氣勢,給人以穩重、博大、莊嚴的感覺。
故宮強調了人間皇權的至高無上,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絕對分離,寬廣的庭院中難尋一草一木,後宮的幾處花園隻是一種無力的點綴。
圓明園
圓明園曾經的輝煌我們已無緣目睹,但是從書本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圓明園中璀璨瑰麗的文物珍品是怎樣地讓歐洲驚歎不已。如今的圓明園雖已是殘垣斷壁,但當你看到西洋樓遺址和歐式雕刻的氣派不凡的大柱時,是否會感覺到這千年古跡的滄桑與悠遠?
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
它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水鄉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又吸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築形式,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築融為一體,在整體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諧完美。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