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色湖周圍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在克利穆圖火山腳下,有一對青年戀人發誓要結成夫妻,但遭到雙方父母的反對。他們來到充滿神秘色彩的三色湖畔,投入到呈豔紅色的湖水中,雙雙身亡。因此,現在當地居民每逢佳節都將豐盛的祭品投到湖裏,祈求天神保佑那對青年戀人。三色湖成為印尼著名旅遊勝地。
三色湖群綠樹環抱,皆有飛瀑直入湖中,奇在飛瀑雖清,但入湖則變色。三湖中的魚群多且大,湖邊的牧民們因為宗教信仰,從不食魚,故湖中魚兒經常躍出湖麵,與人相樂。
下龍灣——海上桂林
下龍灣是越南北部海上的著名風景區,在廣寧省境內,位於鴻基以南和海防市吉婆島以東,分為3個小灣:東灣、西灣、南灣。東灣與葫蘆島和翁門煤港相鄰;西灣界巡珠島和吉婆島;南灣包括雲海、明珠、中門等眾多小島。整個風景區麵積約1500多平方千米。
下龍灣山奇水秀,在碧波萬頃的海麵上,像天上的繁星般到處密布著大大小小的石灰岩島嶼。島上石峰聳峙,形狀千奇百怪,有的像千仞圍屏,有的像巍峨宮殿,有的像窈窕美女,有的像釣魚老翁,也有的像昂首咆嘯的雄獅或臥伏在水中的海象,形態各異、逼真。山上還有很多岩洞,洞內鍾乳石組成的各種景物也是千姿百態,琳琅滿目。懸在崖壁半腰的木頭洞有“岩洞奇觀”之美稱,洞口雖然不大,但洞內廣闊,分為多層,外洞可以容納上千人。洞壁上垂掛著的鍾乳石呈各種動物形象,就像一座天然動物園。
下龍灣崇山峻嶺之中最有名的是詩山。1468年,黎朝皇帝黎聖宗出巡來到風景如畫的下龍灣,看到這裏誘人的風景,賦漢文詩一首並命人刻在山腰,詩山之名由此而得。下龍灣著名的避暑區是拜齋,這裏山高水美,綠樹成蔭,花草繁茂,氣候涼爽宜人。海麵上點點漁舟,穿梭般行駛在岩山之間,時隱時現,碧水、藍天與小小風帆相映,平添許多詩情畫意。黎聖宗在《安邦風土》一詩中這樣讚美下龍灣:“海上萬峰群玉立,星羅棋布翠崢嶸。”
紅海——紅色的海洋之花
紅海的海灘是大自然精美的饋贈。清澈碧藍的海水下麵,生長著五顏六色的珊瑚和稀有的海洋生物。遠處層林疊染,連綿的山巒與海岸遙相呼應,之間是適宜露營的寬闊平原,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和冬夏都非常宜人的氣候共同組成了美輪美奐的風景畫,讓遊人陶醉於人間天堂之中。
紅海名字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有說因為倒映在海水中的西奈山岩在日照下發出炫目的紅色;有說是紅海被阿拉伯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包圍,是真正的沙漠中的海;有說在古代西亞人眼中,黑色代表北方,紅色代表南方,紅海就是“南方的海”;還有說是海內的紅藻曾季節性地大量繁殖,整個海麵都變成了紅褐色,因而叫做紅海。
橫亙在非洲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紅海,形狀狹長,如一頭張嘴的鱷魚。受東西兩側熱帶沙漠夾峙,紅海常年降水量少,蒸發量卻很高,是世界上水溫和含鹽量最高的海域之一。
紅海是印度洋的陸間海,實際是東非大裂穀的北部延伸。按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認為紅海和亞丁灣是海洋的雛形。據研究,紅海底部確屬海洋性的矽鎂層岩石,在海底軸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錯斷的長裂縫,並被破裂帶連接起來。非洲大陸與阿拉伯半島開始分離在2千萬年前的中新世,目前還在以每年0.01米的速度繼續擴張。
紅海的水下兩側有寬闊的大陸架,海底像一個大的“刻槽”,深深地嵌進兩側的大陸架之中。在主海槽槽底的中部又裂開為一個更深的軸海槽。在軸海槽中有著無數的裂穀、縫隙、管道和坑穴。它相當狹窄,但它的深度很大。軸海槽和主海槽差不多和紅海一樣長,但在紅海北端的西奈半島附近,它們又分叉成為蘇伊士灣和喀巴灣,槽中有槽的地貌形態就不那麼明顯了。
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認為,在距今約4000萬年前,地球上根本沒有紅海,後來在今天非洲和阿拉伯兩個大陸隆起部分軸部的岩石基底,發生了地殼張裂。當時有一部分海水乘機進入,使裂縫處成為一個封閉的淺海。在大陸裂穀形成的同時,海底發生擴張,熔岩上湧到地表,不斷產生新的海洋地殼,古老的大陸岩石基底則被逐漸推向兩側。後來,由於強烈的蒸發作用,使得這裏的海水又慢慢地幹涸了,巨厚的蒸發岩被沉積下來,形成了現在紅海的主海槽。
在紅海的遠處層林疊染,連綿的山巒與海岸遙相呼應,之間是適宜露營的寬闊平原,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和冬夏都非常宜人的氣候共同組成了美輪美奐的風景畫,讓遊人陶醉於人間天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