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不由自主背後的心理真相,別掉入思維的陷阱

被控製的選擇,你並非完全自主決定

突然出現在大腦的不速之客

超額信息讓你的大腦陷入疲憊

你越孤獨、越無助,大腦的防禦就越脆弱

在有效刺激下改變的行為

你的大腦並不安全,隨時可能被侵入

這是一場心靈的思辨之戰

你的認知可能在被重塑

被控製的選擇,你並非完全自主決定

我認識一些性格“隨和”的人,他們樂於助人,在很多事情上寧願自己吃虧,也不願意為難別人。然而,他們又時常感歎,覺得自己很“委屈”,認為自己太善良了。

在平常生活中,他們會麵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連夜加班、陪客戶吃飯、被女友拖去逛街、做不完的家務等等。這些事情好像都不是他們自願去做的,而是被迫的選擇。可是,有誰能強迫別人呢?大家都是現代文明人,如果不是自主決定,難道還會被控製嗎?

以前的女同事秀娜是一位典型的南方姑娘,她的身材纖細玲瓏,臉蛋白皙精致,看著就覺得身心舒暢。她說話的聲音很甜,而且總保持在同一個音調上,一點也不犀利。她的性格也很隨和,所以公司裏的人都說秀娜平易近人。

一個周末,秀娜踩著高跟鞋急匆匆地衝進公司大樓,在電梯口偶遇了同事梅子。

梅子平時不愛說話,對秀娜也是冷冷的,然而那天卻對秀娜異常熱情,還主動幫秀娜按了電梯按鈕。在等電梯時,梅子滿臉堆笑說:“你再快兩步,電梯就還沒上!不過沒關係,反正今天公司沒什麼事情可做……”

秀娜點頭:“對啊,老大要一份報告,我做好給他就沒什麼事了。”

梅子笑著說:“真羨慕你啊!我手頭上一堆活,等下還得去見一位客戶。”

這時,電梯下來了。梅子把秀娜送進電梯,焦急道:“那我先走啦!辦公桌上有一盒巧克力,是我給你準備的,記得拿去吃哦!”

說完,她便逃跑似的溜走了。

秀娜一臉茫然地走進辦公室,拿起那盒巧克力,才知道梅子的“良苦用心”。

原來,巧克力盒子上貼著一張便箋:“親愛的,老大說要兩份報告,我馬上要去見客戶,隻能讓你來做了。加油哦!”

秀娜皺著眉頭,心想:這個梅子太會偷懶耍滑了,既然是老大安排的,肯定是給了足夠的時間。既然她不想做,為什麼在電梯口不說清楚呢?現在自己連拒絕的機會都沒有了。

而且,秀娜根本不愛吃巧克力,她還在減肥呢!

我很同情秀娜的遭遇,雖然那天她還是做好了兩份文件,可那並不是她的自主決定,而是被控製的選擇。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不斷在發生,有的人總喜歡利用便箋來請求別人完成某件事情。即使他們完全有機會和你麵對麵地交流,他們仍然會選擇貼便箋的方式。因為他們不打算讓你有機會做出回應,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現在,你可以花五分鍾時間去思考一個問題: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被控製的選擇,而非自主決定?是不是有很多呢?早晨根本不想從溫暖的被窩裏爬起來;客戶長得太醜,根本不想笑著和他說話;胡子留長點很有個性啊,根本不想刮幹淨;每天都和不喜歡的人一起工作,根本不想有任何合作;女同事的美顏照磨了幾十層皮,根本不想說好看……

每個人都有如此多被迫的選擇,它們就像“便箋”一樣貼進人們的生活裏。在麵對這些選擇時,人們往往會產生委屈、煩躁、壓抑、憤怒、無奈等負麵情緒。當然,有這些反應也許並不是什麼壞事,至少還能有所反應。

一位工作很努力的員工向老板請假幾天,說自己的母親住院了,想去醫院看望一下。

老板很認真地說:“我很理解你的處境,現在你的母親也很需要你陪在身邊,可是如果她知道公司正打算提拔你,或許就能夠理解你了。況且現代醫學如此發達,你去了也幫不上什麼忙。現在公司人手緊缺,正是需要你的時候啊!不過,你還是認真考慮一下吧!如果你實在想請假,公司就隻能將接下來的業務交給小李了,你知道他也很努力,也需要一個機會!”

這位員工最後的選擇是什麼呢?他思考了一會兒,然後打電話告訴家人,自己工作繁忙走不開,隻能寄一筆錢回家。之後,他的內心充滿了內疚感,不過想想將要被老板提拔的事情,又得到些許安慰。從上麵的職場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老板表麵上是讓員工自己做選擇,可事實上卻控製了員工的行為—如果他選擇“請假回家”,就等於“工作消極”,“放棄提拔”,這便是老板給這位員工貼的“便箋”,讓他的選擇被控製。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便箋”還有很多,它可能是一種語言、文字、行為、表情,甚至是感官。其實,每天出現在我們身邊的各種成功的廣告、銷售、宣傳策略,都是控製人們選擇的“便箋”。它們會讓你在“自主決定”的前提下,認同並接受它們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你被動地接受了別人的價值觀,就像生活在奴役中而不自知一樣。

人類很容易盲目地服從權威,讓自己的選擇被控製,從而做出一些違背自身意願的決定。這種情況的發生,有的能夠自知,有的卻無法自知。所謂個人的道德意識與權威之間的鬥爭,對於人性來說也是巨大的考驗。

如果你做出某種不符合自己意願的選擇,或者產生某些讓自己難以理解的想法時,就要認真地問一下自己:“這是我自願的選擇嗎?”

突然出現在大腦的不速之客

如果你身邊突然出現一個充滿熱情、親切友善的人,而且他還聲稱能夠幫助你實現夢想,找到人生的正確方向,哪怕他的說法顯得不切實際,你是不是也會選擇去相信他呢?

他所傳達的思想和理念,往往很符合你的希望,這時身邊如果還有另外一些人不斷附和,你對他的信任度是不是也會立刻提升呢?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你越來越相信他,對於他所描述的“成功捷徑”也深信不疑。他要求你做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他所帶領的團隊發展幾名助手,這樣才能讓“公司”更加壯大。

他所在的“公司”也很不錯,要麼是歐洲某個家族企業,要麼是美國某個上市公司。他還會給你許多印刷精美的資料,並且告訴你:“國家也很支持這個項目……”

各種有力“證據”會讓你越來越相信他的話,而他會像大腦入侵者一樣,漸漸控製你的大腦,主宰你的想法,讓你喪失自我,完全聽信於他。

如果你身邊出現了這樣的人,一定要小心謹慎了。因為他可能是一個洗腦者。

人們通常使用的“洗腦”是一種隱喻的解釋,是指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觀念,給大腦進行格式化,強行推銷和說服教化等等。

洗腦可能出現在政治、軍事、宗教方麵,也有可能出現在企業文化或非法傳銷組織中。如果我們不能準確地識別洗腦者,很容易就會被利用、控製,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圈套。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識別一個人是不是洗腦者呢?

心理學家認為,可以從意圖、過程和作用三個方麵去識別:

1. 他是否對改造和控製他人的思想有著強烈的意圖。

2. 為了實現這一意圖,他是否有采取相應的措施。

3. 他是否成功地重塑了他人的思想觀念。

如今的傳銷組織通常是在賣自己的人際信任度,而不是賣什麼產品。他們的“獵物”是那些渴望金錢、渴望名利、渴望被愛的人。這類人一旦被洗腦,就會陷入其中,思想觀念被重建,熱情而盲目地奔向錯誤的方向。

其實,洗腦過程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神秘,隻要除掉“感人”的背景音樂,屏蔽掉洗腦者激情的表演,隻拿內容來看的話,就會發現洗腦者所傳達的信息單調、空洞,隨處誇大其詞,各種捏造的數據及案例。即便如此,被洗腦的人仍舊沉迷其中,看不到真相。

在生活中,有哪些洗腦者最容易成為大腦的不速之客呢?

第一種是血濃於水的父母。

孩子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個家庭裏,父母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思想。有的父母脾氣不好,動不動就大發雷霆、舉止粗暴,孩子看多了也會變得越來越無禮;有的父母待人客氣、彬彬有禮,孩子受到熏陶也會很有禮貌。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模仿和學習父母的過程。

父母對於孩子的思想太了解了,他們也最善於利用懲罰或獎勵來“控製”孩子,讓孩子變得更聽話。父母知道孩子的弱點,也知道用什麼方法去“對付”孩子。

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哪怕父母是我們最初遇到的“洗腦者”,但他們都是出於愛的目的,為了讓孩子獲得正麵而積極的思想。

第二種是親密無間的配偶。

在看似幸福美滿的男女情感世界中,也充斥著操控與被操控。由於兩個人的關係無比親密,以至於被操縱者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中,其負麵影響也是難以言喻的。

我認識一個女孩,她很自卑,整天擔心男朋友離開自己。這種害怕失去的感覺,讓她擁有了強烈的控製欲—隻要男朋友和其他異性說話、交流,她就會陷入慌亂之中。因為這些小事情,兩個人經常吵架。她的男朋友也最終受不了束縛而選擇了分手。

男朋友臨走時對她說:“和你在一起,我沒有一點自由……”

一段和諧的兩性關係中,沒有控製者與被控製者,隻有平等、理解和相愛。

第三種是看似善意的中立者。

我想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在麵對一件商品猶豫不決時,突然有一個“托兒”出來說幾句好話,你立刻就下定決心要買了。

購物過程中經常會有“托兒”出現,他們會向消費者提供各種“善意”的建議,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也是商家促銷的一種手段。這些“托兒”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很容易獲取消費者的信任。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給消費者洗腦,讓消費者盲目購買商品。

在日常生活中,被中立者洗腦也是很常見的事情。比如心理谘詢中,谘詢師通常會站在中立的角度去分析病人的心理,給病人提供各種建議。比如在團隊決策過程中,站在正麵總不容易說服對方,而從中立的立場上更容易消除對方的疑慮,從而讓決策執行得更順利。

第四種是不敢得罪的上司。

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不得不聽從自己的上司。他們安排你去做的事情,他們所傳達的意圖,他們給你的建議……這些都是他們給你洗腦的途徑。

很多上司都是“獨裁專製”者,他們將自己的意見當成王道,隻要下屬聽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