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 3)

第十二章

別陷入自以為是的心理誤區,找回你的真實人格

答布效應:被決定的角色

米爾格蘭姆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需要找回人格,做自己想做的事

答布效應:被決定的角色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被稱為純生物性的個體,而是一個個生活在群體中的社會人。在複雜的社會關係網中,每個人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並且會不自覺地履行和服從一些規則。隻是很少有人會思考:到底是誰在導演著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呢?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追溯到遙遠的原始社會。那時候,人類社會裏沒有所謂的宗教、道德、法律及倫理,人們隻會服從一種被稱為“答布”的傳統習慣和禁律。後來,曆史學家將“答布”稱為“法律誕生以前的公共規範”,也便是原始社會的一種生活規範。

那麼,原始社會為什麼會產生“答布”呢?它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行為規範?

社會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表明,由於原始社會科技文化十分落後,當人們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遇到一些奇異的現象或事物,而又無法解釋時,就會在心理上對此產生一定的距離感和抵抗力。而且,人們都普遍認為,假如誰觸犯這些,就會受到懲罰,於是人們便產生躲避、敬畏、恐懼等消極的心理狀態。時間一長,也就形成了一種規範,也就是“答布”。

盡管現代社會的人已經逐漸脫離了“答布”的影響,可是“答布”並沒有徹底消失,而是存在於任何一種社會體製和個體角色中。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類都不可能完全逃離角色規範對於角色行為的導演作用。

現代社會裏的“答布效應”被分為兩類,一類是狹義上的,另一類是廣義上的。狹義上的答布效應是指那些經過程序化處理之後所形成的條文,比如各種法律政策、道德規範、公約守則、憲法等。而廣義上的答布效應是指那些不成文的規定,它們存在於人類的大腦中,通過輿論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各地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等。盡管廣義上的答布效應沒有被寫進相關的條文中,可是卻滲透在每一個角色扮演者的內心與行為中。

如果將廣義上的答布效應和狹義上的答布效應相加,就是社會對於每一位成員提出的要求,也就是對所有角色扮演者表現角色行為的“總導演”。所以說,這些明文規定或者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其形式與內容是十分廣泛與多樣化的。

假如非要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正式規範,也就是有正式文件所明文規定的規範,比如守則及規章製度等。

2. 非正式規範,也就是人們自發形成的規範,比如衣服的搭配原則、朋友見麵時的招呼方式等。如果違反了這一規範,就會在一定範圍的群體中受到眾人的冷漠及排斥。

3. 所屬規範,是指個體處於某個群體中所需要遵守的規範。比如你進入了一家公司,就必須遵守公司內部的某些規定;或者你進入了某地作協,就必須遵守該協會的章程等規範。

4. 參考規範,就是某些人物或行為準則在個體內心形成的參考規範。

5 地區性規範,指某個地區內群體所特有的規範,比如某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語言規範等。比如我們常說的“入鄉隨俗”就是一種地區性規範。

以上種種行為規範,都是現代“答布效應”的表現。它不僅是一種標準化的觀念,也是角色扮演者確立思想、評價和行為的標準。當人們有了這個標準後,角色扮演者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應該表現出怎樣的行為,在怎樣的情況下不應該表現出這樣的行為。

不過,洗腦者也會利用“答布效應”來控製你的思想與行為。他們會不斷暗示你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應該遵循什麼樣的“行為規範”。而這些“行為規範”並不能讓你更好地走向成功,反而會讓你陷入洗腦者所設置的陷阱中。

因此,你必須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要客觀公正地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答布效應”,隻有這樣才不會被洗腦者所利用和誘導。

米爾格蘭姆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無論多麼簡單的定論,我們都不能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測去做出判斷,哪怕服從權威或者權威效應確實存在,但是在缺少嚴密的實驗研究和理論認證的情況下,仍然不能妄斷其中的科學性與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