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生態移民理論研究
19世紀70年代後,隨著國際移民浪潮的不斷湧動,學者們就在探討人群遷移的一般原因,而不僅僅評論其具體現象。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開始關注國際移民。20世紀下半葉國際移民的飛速發展,對移民的研究也迅即升溫。但是,移民研究真正有所建樹則始於20世紀60年代,以拉裏·薩斯塔(Larry Sjaastad)為代表的新古典派的出現將移民理論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成為移民研究的重要分水嶺。此後,國際移民理論研究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各種移民理論層出不窮,出現了大量的概念、模型與分析框架。
(一)國外移民研究理論綜述
1.成本效益理論
人口遷移的成本效益理論,是從遷移的成本和效益出發解釋人們的遷移行為。舒爾茨在《人的投資的深思》一書中指出,遷移者因考慮到通過遷移能獲得大於損失的利益去選擇、決策遷移行為。1975年斯加斯特、托達羅等人提出並發展了(預期)成本效益模型。他們認為雖然目前的遷移行動未必能帶來更多的利益,但是當遷移者從長遠看可以獲得預期的利益目標大於將會損失的成本時,遷移行為也會發生。其中,成本包括遷移費用、因遷移而導致的收入損失等貨幣成本,也包括時間、體力、腦力支出等,還包括離開家園進入陌生地的心理成本;收益也分為貨幣性收益與非貨幣性收益兩部分。在後期的研究中,社會因素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其含義相當廣泛,指社會秩序、社會治安、學校教育、醫療衛生、公用事業、交通電訊、文化生活、商業服務、居住環境等。在實際運用和操作中,(預期)成本效益理論常被用來解釋遷移的選擇性,即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比一般人更容易遷移。
2.移民經濟均衡理論
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著重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移民行為產生的動因。拉裏·薩斯塔、邁克爾·托達洛等學者認為,國家之間工資上的差距是移民產生的根源,移民使得國家間工資與福利的差距逐漸淡化、消失,進而也會消弭移民現象。國際移民取決於當事人對於付出與回報的估算,如果移民後的預期所得明顯高於為移民而付出的代價時,移民行為就會發生。由此推導,移民將往收入最高的地方去,而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收入差距將因移民行為而縮減直至彌合。
新經濟移民理論的學者奧迪·斯塔克提出的“勞工移民的新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均衡理論作出重要修正。他認為市場極少像新古典經濟學家所設想的理想狀態運作,同一收入差距對於不同人具有不同意義,引發移民的動因不是兩地“絕對收入”的差距,而是基於同參照群體比較後可能產生的“相對失落感”。在社會發展相對遲緩時,人們比較容易安於現狀,當社會發生急劇變動時,人們習慣於在自己熟悉的人中選擇那些原先自身條件不如己、可現在處境卻比“我”好的人作為參照係,強烈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成為出走他鄉、尋求社會地位提升的動力。斯塔克的理論,或多或少彌補了新古典經濟均衡理論缺乏政治底蘊的缺陷。
3.遷移動因的推拉理論
根據遷移利益差異比較選擇原理,學者們從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差異選擇的角度,對人口遷移的動因作了更進一步的分析。赫伯爾提出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認為人口遷移的原因是由於兩種力量的結果:一是原居住地存在的推動人口遷移的推力,二是遷入地存在的吸引人口遷移的拉力,兩種力量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共同或單方麵作用便導致了人口遷移。該理論包含兩個基本的假設:(1)認為人們的遷移行為是一種理性的選擇;(2)認為遷移者對原住地及遷入地的信息有比較充分的了解。然而事實的情況是,在宏觀過程上人口的遷移被他人成功遷入理想的新地方而產生的示範效應所指引,形成了方向較為穩定的遷移流。從而遷出地的推力和遷入地的拉力即產生了共同的作用。
4.移民曆史結構主義理論
以波赫底和薩森為代表的曆史結構主義理論淵源於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他們都特別強調世界政治經濟的不平衡發展規律對國際移民的推動作用,並將移民主要看作是服務於資本的廉價勞動力。大量勞工移民的產生,根源在於殖民主義、戰爭和地區間政治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曆史上,為降低生產成本、攫取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資本不斷從核心國家向邊緣國家滲透和擴張,引發了邊緣國家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劇變,傳統生活方式已經難以為繼。於是,第一次產生了一個無根無係、隨時準備漂洋過海的無產者階層,他們隨時可以被吸引到核心國家的經濟部門從事廉價勞動,讓人賺取高額利潤,就這樣,國際勞工移民作為全球勞動力供應體係的一個重要環節運轉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