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寧夏生態移民的主要形式及其評價(2)(1 / 2)

1.形成了對政府有計劃組織移民搬遷的補充

自發移民是沒有列入政府搬遷計劃、沒有享受政府財政補助、貧困農戶通過投親靠友自找生活出路的方式進行移民搬遷,這種“低成本”移民搬遷,形成了對政府有計劃組織移民的有益補充,極大地緩解了政府有組織移民搬遷所帶來的財政負擔,減少了政府在物力和人力方麵的投入,改善了部分農民的生活條件,解決了部分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的困難。許多自發移民心存怨言:“沒辦法生存才自己搬遷,能生存下去誰願意背井離鄉”,他們深有感觸地說:“我們享受不上政府補貼,沒有給政府添麻煩,我們就像沒娘的孩子,政府應該關心我們,應該給我們身份才對”。

2.緩解了原聚居地扶貧開發的壓力

由於自發移民原聚居地大多數地處偏遠山區,生存環境惡劣,自然條件差,後來選擇國營農場、郊區和城鄉結合部承包耕地或開墾荒地開展農業生產,作為聚居區經濟社會的推動者和建設者,緩解了原聚居地扶貧開發的壓力,促進了部分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了部分農民的經濟收入,經過多年的發展,他們已經融入到當地的生產生活中。

3.加快了城鎮化進程

隨著銀川市季節性勞動用工需求的增多,依托城市的發展,自發移民大幅增加,人數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廣,自發移民主要依靠打工為生,他們依托城市的發展,帶動了人口和勞動力的流動,加快了勞務經濟發展的步伐,也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地處西夏區工業園區的興涇鎮十裏鋪村澇池組,自發移民已從2007年的3000人發展到目前的近5000人。

4.創造了市場行為搬遷移民的雛形狀態

在市場信息和示範戶的帶動下,自發移民由貧困村內那些有組織能力和外部交往關係較強的農民組織的易地搬遷,這種通過市場中介組織組織的自發移民,為易地移民探索出了一條新途徑,創造了市場行為搬遷移民的雛形狀態。從自發移民最集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西馬銀開發區”情況來看,目前移民區建設的相對較好,政府應給予鼓勵和支持。

(二)西馬銀開發區基本情況

1.西馬銀基本情況

1997年,西吉縣將台鄉飴糖廠法人代表馬興國以解決糖廠生產原料為由向自治區相關領導提出在賀蘭山農牧場租賃土地的申請,經有關領導協調和自治區農牧局同意,將賀蘭山農牧場未開發荒灘沙石土地500多畝租賃給飴糖廠用於玉米原料種植和糖廠工人臨時居住。2003年正式啟用了“寧夏西吉縣西馬銀移民開發區”印鑒,西馬銀移民開發區開始由原料種植基地向移民吊莊形式發展。隨著西吉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介入,目前已形成17個村、43個居民點,2530戶13000餘人,常住人口達到5000人以上的移民規模。學校、醫院、清真寺、寺廟、愛心協會、公交車站等一係列公共設施逐步建成;道路、交通、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基礎設施逐步改善,企業和商業店鋪逐漸興起,流動人口迅速增加。經過15年的發展,西馬銀現已形成占地麵積大約2萬畝的大型移民吊莊。

2.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隸屬關係不明確。西馬銀是西吉縣移民自發搬遷而形成的移民吊莊,區位上屬於銀川市西夏區行政轄區,移民戶籍在西吉縣以及固原市其他縣區的占95%以上,其餘來自銀川市周邊地區和外省區。在管理權限上,既不屬於西吉縣行政管理範圍,也不屬於銀川市西夏區行政管理範圍,長期以來無人問津,即屬於無人管、無法管的“無政府管理”狀態。二是公共管理職能缺位。自移民搬遷入住以來,西馬銀公共管理工作一直處於自發狀態,移民開發區印鑒啟用後,雖明確臨時機構處理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但轄區內經濟建設、科教文衛、計劃生育、社會綜治、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等影響開發區長遠發展大計的工作卻始終無從抓起。三是群眾基本利益得不到維護。由於組織機構不健全,群眾參與民主政治的活動處於空白狀態,移民的民主權利的不到保障,不能完全與當地主流人群享有同等民主權利,基本利益得不到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