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寧夏生態移民的經驗、啟示及存在問題(1)(1 / 3)

建國62年來,我國在東北、西北、西南廣大地區的開發建設中,曾先後進行過具有相當規模的移民工作。在這60餘年間,不同地方還穿插著各種各樣的移民,從組織移民角度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用很高代價換回的教訓。1980年代寧夏“三西”所進行的環境移民、吊莊移民從經濟效益來看,不僅使移民脫貧致富,取得經濟社會效益,而且改變了生態環境,使沙地堿地變為綠洲,是當代集體移民成功的典範。

一.寧夏生態移民的經驗與啟示

(一)效益

人可以改造環境,環境也能改造人。1983年以來,寧夏組織實施的吊莊移民,成功地將山區特困戶逐步搬遷到寧夏北部有開發潛力的地區,實踐證明,吊莊移民的實施對於緩解貧困、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生態效益,移民搬遷後,自從移民遷入後,既調整了社會內部結構關係,同時把灌區豐富的大片荒廢退化沙地變成萬頃良田;對於遷出地來講,人口遷出減輕了山區人口超載的壓力,緩解了人與自然失衡的矛盾,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恢複和良性發展。二是經濟效益,通過吊莊移民,把世代生活在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態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從社會負擔轉變為國土資源開發的積極力量,使移入區的農民由被動受窮到自覺創造財富。這樣既減輕了國家負擔,也體現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三是社會效益,通過移民搬遷,促進了山川交流、城鄉交流和人際間交流,成為地區之間開展橫向聯係和經濟協作的紐帶,使山區封閉的社會係統轉化為開放的社會係統,使潛在的勞動力對象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把對寧南山區扶貧提高到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振興寧夏經濟的主體工作。吊莊移民就是把群眾自發的移流轉變為有組織有計劃的遷移,這樣一方麵使山區大批無序流動人員有了固定的安置,為山區群眾解決溫飽找到了一條穩定而有效的途徑,另一方麵又為灌區的荒地屯墾輸送了勞動力,起到了生態保護的作用。這種機製可以概括為:扶貧吸引了移民,移民促進了扶貧;吊莊安置了移出地的超載人口,移入地的人口也促進了吊莊的開發建設。

(二)模式

寧南山區吊莊移民所采取的形式可以歸納為同心河西模式、涇源蘆草窪模式、南山台子模式、華西村模式四類模式。

同心河西模式。這是一種縣內吊莊移民的形式,由貧困縣自建移民吊莊點,改旱地為水地。同心的河西、河東,海原的興隆、高崖、李旺,固原的七營一帶6處分別隸屬於3個縣,故又稱同心灌區、海原灌區和七營灌區。縣內移民吊莊以同心河西鄉成就最為顯著,他們的經驗和做法是:一是統一規劃,著眼於現代化新農村的建設。二是營造綠色長城,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三是逐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進灌溉技術,實行科學用水,改大塊漫灌為小畦灌溉;推廣優良品種,套種玉米,由一茬變二茬,機耕機播,產量逐年增加;實行科學實驗示範,狠抓技術的培訓和推廣。涇源蘆草窪模式。這是一種縣外吊莊移民的形式,由貧困縣搬遷移民至銀川市西夏區現今的興涇鎮。國家扶持,政策給予優惠,遷入後開始階段免交水費、免征義務工等,有的吊莊移民基地還接受了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援助。

南山台子模式。是一種縣外插戶吊莊的形式,即西吉、海原、彭陽三縣分別在中衛、陶樂、中寧等地插戶,尤以中衛南山台子具有到表性。華西村模式。是一種民間互助互利的移民方式,起點比較高,移民不單純是開荒種糧,解決溫飽,而是做到農業、工業和副業同步,集鎮建設和社會福利建設同步,開發建設和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同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是一種移民吊莊的高級形式,是扶貧致富形式的一種新發展。其主要特征是,實行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開發相結合、解決溫飽與規模經營相結合、常規種植與高新技術應用相結合、發展生產與旅遊觀賞相結合。從總體上看,原是風沙肆虐,一片荒漠的華西村,1996年興建吊莊基地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使移民群眾基本上實現了脫貧目標。同時這種吊莊移民的開發模式,為寧夏賀蘭山東麓閑置國土資源的開發起到了示範作用,找到了一條實施區域開發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