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推進寧夏生態移民的基本思路及對策建議(3)(1 / 3)

移民子女初中畢業未考入高中、高中畢業未考入大學的,可在職業院校免費接受兩年職業技能教育培訓。通過紮實有效的技術技能培訓,逐步將移民群眾造就成為現代新型農民,為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目標奠定堅實基礎。要對移民進行針對性教育,有計劃的組織移民開展勞務培訓,引導和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創收。要著力解決師資、場所和資金等關鍵性的問題,建立有利於推動定居移民培訓工作的機製。整合培訓資源,發揮好各類項目資金的綜合效益。加大培訓基地建設,逐步建立起以自治區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為龍頭,以縣(市)培訓基地為基礎的技能培訓網絡,提高培訓質量。著重加強對移民進行現代思維方式和經營方式的教育,加大常規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力度,普遍提高移民的農業技術水平、就業和致富能力。

6.建立和完善遷入地的社會服務體係

把移民區建設成為該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活動中心,加快社會化服務體係的完善是對移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移民定居的鞏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遷入地社會化服務體係的完善不僅有利於小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而且是縮小城鄉差距、調整城鄉關係的客觀要求。當前,促進生態移民向小城鎮轉移,已成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帶動農村的市場化、城市化、文明化、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形成農村逐步融入現代文明的主潮流。但是,由於受自然、區位、交通、人口、資源、環境等因素的製約,有些移民遷入地的小城鎮化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還麵臨很多困難。

因此,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搞好移民區生產基礎設施和公益服務設施的後續建設。給移民配套耕地、大棚等生產設施,強化對移民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幫助移民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在給移民建房的同時,配套建設自來水、沼氣、學校、衛生室、農家店、科技服務站、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改善移民生活條件。二是建立和完善移民區社會保障機製。生態移民後,農民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生活成本和負擔有所增加,同時搬遷過程中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的損失也很大。因此,移民的社會保障不僅僅是溫飽問題,還應讓移民能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的醫保、社保、低保、子女就學等待遇。三是安置地政府在每年的生產季節,為移民群眾協調貸款,支持移民開展農業生產;四是盡快建立健全村級組織,加強村級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事有人辦;五是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加強移民區教育體係建設,改善教學條件,配齊教職人員,落實好“兩免一補”政策,盡快解決移民孩子上學的問題;六是加快鄉衛生院、村衛生所的建設步伐,建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切實解決移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五)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移民後續產業發展步伐

解決好移民的長遠發展問題,必須把培育增收致富產業擺在重要位置,加快移民後續產業發展步伐,確保移民發展有基礎,致富有保障。產業結構調整,對生態移民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至關重要。目前,寧夏移民搬遷主要以農業開發為主,是對土地和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開發,還不是側重人力資源的開發,這樣的經濟結構不能完全達到生態環境的恢複和農民真正脫貧的目的。把生態移民工程與產業結構調整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移民搬遷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以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移民搬遷。按照城鎮化建設的總體發展規劃,強化水、電、路、田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文教、衛生、金融、供銷、科技等服務體係的建設,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在此基礎上,要加快對現有結構單一、質量低下的產業進行調整,一、二、三產業合理布局,協調發展。重點抓好設施農業、勞務產業培育,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爭每個移民都能掌握一至兩項職業技能,提高移民自我發展能力。目前根據生態移民村實際,按照一村一個致富產業、一村一品的思路,盡快製定完善移民村後續產業發展規劃。走土地流轉集中經營的路子;在中部幹旱帶抓好圓棗、西甜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采取以獎代補和小額信貸等辦法,積極扶持移民產業發展養殖業。要論證篩選出一批能促進移民致富的後續產業發展項目,真正從根本上解決移民增收致富問題。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移民群眾收入的一項支柱產業來抓,高度重視移民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拓寬就業和增收渠道,通過大規模、多層次組織移民地區勞動力有序轉移,大幅度增加移民群眾勞務收入,拓寬轉移農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