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缺憾之美(2 / 2)

在《淮南子》中有這樣的話“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己之鉤”。初時並不明了,後來漸漸明白。江漢之珠雖好,非吾有,故不愛;鉤雖陋,我所有,故愛之。

之後我突然覺得,其實世間原有許多種道路,但那卻並不是我的道路;其實世間原有許多種美好的東西,但那並不一定是我的東西;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但卻並不屬於同一個世界。

就像我有當將軍的夢想,卻知道那並不是我的道路;我愛美好的圓月,卻知道那並不是屬於我的美好;西藏是我所愛之地,可我卻不能在那裏久居;有許多人雖然看上去一樣,卻各人有各人的使命,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有各人的習慣,各人有各人的追求。

當我們仔細來看待自己的生命與生活,我們會發現,一個人不可能完全地走進另一個人的心靈,一個人也不可能隻為一個目的而單純地活著。

生命就是這樣的缺憾,有許多美好的東西,你明明可以看到,也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卻不能擁有它。空間上的距離,時間上的差距,總在某一瞬給我們啟示,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

但是如果我們轉念去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生命充滿了缺憾,所以才有了意義。隻有充滿缺憾的生命,才能顯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體現出堅強的生命力。我們應當明白,生命之所以成為生命,是因為它有著無窮的生命力量,而這力量一定是在它承受缺憾的時候才體現出來。

其實我們生來都是百病纏身的人,幾乎無藥可醫。然而在成長過程中每經曆一次苦難,甚至包括疾病,都會幫助我們治愈一項頑疾。勞苦能治愈柔弱,貧窮能治愈奢靡,挫折可教我們堅韌,煩愁可治愈驕傲,凡我們生命中所有的病態都會由日後的磨難治愈。這就是缺憾的力量。

當我在曾照耀我的星辰之下回味,那許多美好的東西,雖然人見人愛卻與我何幹,而我低眉看見“己之鉤”,雖陋卻終究是屬於我的,與我息息相關的,還有什麼比這一點更重要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古人即知道這樣一種美,而我還在癡迷,又談何修行呢?

我終究明白了那句話:

君在彼岸為吾歌,

我在此岸為君淚,

老死不相見。

那天我一個人來到河邊,將寫著電話號碼的那張紙折成一隻小船,放了進去,小船便飄飄搖搖向遠方漂去。我是流著淚離開的,可是我知道它有它的方向,有它停泊的港灣。而我,不是歸人,隻是一個過客罷了。

我們又回到了各自的茫茫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