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何縣長的權宜之計(1 / 2)

隨何縣長一起進來的還有張波濤,跟在縣長屁股後邊,一雙眼睛不懷好意地四處亂瞧。

縣長大駕光臨,陌然頓感驚喜之餘,不免有些小小的緊張。

其實他不知道,過去管委會何縣長經常來的,畢竟他是管委會主任。隻是後來提拔了陌然上來後,他就來得少了。

何縣長不用他招呼,徑直在沙發上坐了,揮手讓陌然去叫部門負責人都進來,他要在他的辦公室開個短會。

管委會不大,會議室還是有。何縣長不去會議室,偏要在他的辦公室開,他也不好反對,於是站在門口叫了辦公室主任來,讓他去各部門叫人。

不一會,各部門負責人陸續進來,七八個人,一下將他的辦公室塞滿了。

何縣長掃視一眼大家說:“很久沒來看望大家了,你們都還好吧?”

眾人齊聲說好,都笑眯眯地看著他,等著他作指示。

何縣長看來心情不錯,笑容滿麵的。管委會是他一手成立起來的,裏麵的人都經過他同意才進來。雖說不是每個人他都滿意,但大體還是讓他覺得過得去。這支隊伍過去飽受詬病,皆因成立之後一直無所作為。雁南縣地處丘陵地帶,交通雖然便捷,土地環境並不十分令人滿意。

子虛鎮所處地域,屬於湘水河衝擊平原。說是平原,麵積也不大。但相對處處都是山包丘陵的其他地方來說,這塊地方的條件還是得天獨厚。這也是當初何縣長選在子虛鎮遷址縣城的原因。

雁南縣是農業大縣,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說得實在些,等於沒任何工業基礎。當年縣裏搞了農機廠、機械廠和氮肥廠,主要是適應當時的政治環境需要,毫無競爭力。果然,這些廠在改革開放後,先後壽終正寢。

沒有工業的縣,縱然農業再發達,也隻能滿足溫飽,要想口袋裏有餘糧,一切都還處在理想階段。何縣長省裏下來的幹部,過去幾年跟著首長四處視察檢查,深深懂得工業發達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搬遷縣城之餘,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提升全縣的競爭力之上。可是雁南縣不但工業基礎薄弱,就連工業意識,一樣的薄弱得可憐。當初他提出要建工業園區,在常委會上就被楊書記激烈反對過。楊書記認為,雁南縣不管天時地利人和哪一方麵,都不能將工業發展當作重頭戲來搞。搞了一輩子農業的楊書記認為,在雁南縣搞工業,就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

他們兩個人的矛盾,也就在這次會議上公開化了。何縣長堅持要上馬工業項目,楊書記堅決不同意。官司最後打到市裏,徐達夫書記的表態模棱兩可,最後打到省裏,批示下來,可以嚐試!

既然可以嚐試,就得大張旗鼓搞。何縣長便在全縣招兵買馬,全縣局委辦的人基本都是楊書記一手提拔起來的,對於何縣長的舉動,並無太多熱情參與。何縣長便以政府的名義下達了文件,全縣選拔人才。對於優秀的人才,縣裏開綠燈辦理公務員身份。

楊書記心裏不服,無奈省裏支持,隻好睜隻眼閉隻眼。何況經濟工作本身就屬於政府這邊負責,縣裏有錢沒錢,他這個做書記的根本管不上。他心裏有怨氣,幹脆不聞不問,任由何縣長去折騰。

因為可以解決公務員身份,來報名的人便趨之若鶩。何縣長拿到第一批報名的名單了解了一下,得知都是縣裏幹部的七大姑八大姨,心裏便窩火,當即讓人事局的人組織一場考試。這次考試不是正式名義上的公務員考試,題目也出得十分的簡單,可最後的結果,及格的人不到五分之一。

矮子裏選高子!這是何縣長無奈之後的決定。第一批留下來的人,如今都成了管委會的骨幹了。

何縣長說:“大家都辛苦了,這段時間看大家沒日沒夜的在項目上忙,說實話,我很心痛,也很欣慰。但你們要知道,今後的縣誌上,必定有你們濃墨重彩的一筆。你們的付出,幹部群眾都看在眼裏。今天,我代表全縣人民感謝你們。”

何縣長說得情真意切,雙眼居然濕潤,顯然他很感動。

開會的人都勾下頭,陪著何縣長傷感。

管委會過去受的白眼也確實多,特別是縣委那邊的人,公開說他們是白吃。拿著財政的錢,幹不出一件人事,是對人民的極端不負責。管委會要不是何縣長親自擔任主任,估計沒人敢擔,也沒人願意來挑這個擔子。

陌然就是在管委會四麵楚歌的時候出任了副主任。當然,他帶來的瑤湖集團投資項目,將所有的風言風語全部扼殺在別人的喉嚨裏。

瑤湖集團一次性撥來十五個億,真金白銀躺在縣財政局的專用賬戶上,試問雁南縣除了何縣長有此能力,誰還能出陌然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