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曆史(1 / 1)

青海古為西戎屬地,漢屬羌地。公元前121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曾在今西寧築軍事據點西平亭。隋置西海、河源等郡。唐宋時為吐蕃鴻地。元隸屬宣政院。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寧州為衛,下轄6千戶年。以後又設“塞外四衛”: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清雍正初年,羅卜藏丹津反清鬥爭失敗後,清朝在青海設置青海辦事大臣,統轄蒙古29旗和青南玉樹地區、果洛地區及環湖地區的藏族部落。青海東北部西寧衛改為西寧府,仍沿襲明朝的土司製度,屬甘肅省管轄。

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任命馬麒為西寧總兵,1915年又任命其為蒙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從此,馬家軍閥統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新建青海省,治設西寧。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製。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組成,以西寧為省會。

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羌人:因為他們位居西部,以畜牧業為生,所以史書上稱之為“西戎牧羊人”。東漢時期,把青海一帶的羌人稱為“西羌”。

青海曾是絲綢之路最繁榮幹道之一: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文物派出所曾經破獲了一起盜墓案件,追繳各類絲織品十多件,考古學家對這批絲織品進行鑒定後稱,大量出土絲織品證明:從青海西寧經都蘭,穿越柴達木盆地,至甘肅的敦煌,是公元6世紀到9世紀前半葉古代絲綢之路的一段重要幹線。而學術界過去普遍認為它是隻在河西走廊主線由於戰爭原因不通時才存在的一條輔助線路。青海絲綢之路在1500年前的繁榮程度不亞於中外人士熟知的新疆-河西走廊-西安絲綢之路,是唐代絲綢之路最繁榮的幹道之一。

解放青海的戰役:蘭州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計劃分兵三路,左路向青海,中路向河西走廊,右路向寧夏方向進軍,以期迅速解放大西北。

1949年8月27日,集結在甘肅臨夏地區的左路軍第一兵團接到了進軍青海、攻奪西寧的命令。司令員兼政委王震命令一軍軍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率部從永靖渡黃河,取道民和、樂都,沿湟水以南的山區小道攻擊前進,直取西寧;二軍(軍長郭鵬、政委王恩茂)在王震的直接指揮下,由臨夏西進循化,奪取古什群峽橋,過黃河,取道甘都、化隆,協同一軍攻占西寧。

解放軍進軍青海遇到的第一道難關是跨越黃河天險。馬步芳也曾妄圖憑借黃河天險阻滯解放軍進入青海。一軍在渡河時,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當地群眾協助部隊搜集和製作皮筏,許多水手積極支援解放軍渡河。8月28日拂曉,先頭部隊秘密開始渡河,守敵未能發現。過河部隊在連長劉勇生的帶領下迅速攻占了王家大山和黃家大山,控製了北岸渡口,掩護大部隊過河。至9月2日,全軍3萬餘人安全渡過了黃河天險。

二軍先頭部隊於8月26日出發,取道大力架山進軍循化。9月3日,二軍五師主力進駐甘都。5日,五師解放了化隆。7日,二軍全軍渡過黃河,分批向西寧挺進。

解放軍第十八兵團所屬第六十二軍在永靖渡過黃河後,主力集結於享堂、民和、樂都一線,其先頭部隊於9月2日解放了民和。同日,第一兵團第三軍由蘭州進駐河口鎮,其第八師於9月5日解放了樂都。這兩個軍沿蘭青公路一線推進,對第一、第二軍奪取西寧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為了不使潰敵有喘息之機,不使解放青海的進程有所延誤,一軍在開始渡河時,即選派600餘名偵察人員組成精幹的騎兵先遣偵察隊,在偵察科科長孫鞏的帶領下率先日夜兼程向西寧奔襲。先遣隊經民和縣的馬營、古鄯、巴州、新民、中堡和樂都的中壩、瞿曇等地西進,為大軍開辟道路,在部隊以臨戰姿態隨後跟進。先遣隊一路上基本上沒有經過戰鬥,於9月5日下午2時左右進占了西寧城,這一天,西寧宣告正式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