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登古長城記(節選)(1 / 2)

峻青

這土石築成的長城雖然堅固,但如果沒有那萬眾一心的團結戰鬥,任是再堅固的長城,也是等同虛設。

[作者簡介]

峻青:(1922—1991),作家,畫家。著有《黎明的河邊》《海嘯》

《血衣》等小說。

幾經休息之後,我們終於攀登到了長城腳下。

城牆很高,那青灰色的磚牆上,有的地方長著綠苔,有的磚縫裏長上了野草和荊棘。有的地方已經塌了,殘磚碎石傾瀉在荒草野蔓的山坡之上。我們找到一處倒塌的地方,踏著碎磚亂石,爬上了城牆。這城牆大約高七八米,寬約五六米,都是用條石築基,青磚砌麵,堅固異常。牆頂部約有四米多寬,用大方磚鋪地。牆垛口有兩米多高,呈方齒形,每個垛口上,都有望孔和箭孔,垛口之間,還有旗孔。現在,這城牆通道的殘破路麵上,長滿了蓬蒿和野草。我們沿著城牆頂上的通道,向上攀登。因為山勢很陡,這城牆也爬山而上,直達頂峰。我們爬起來非常吃力。我們爬到一處險要的地方,一座高大的方形建築,聳立在我們麵前。老梁告訴我們:這叫敵樓,也稱戰台。這一段的長城敵樓特別多,都是設在地勢險要之處,差不多一兩百米左右,就有一座。它的建築堅固,構造巧妙,結構也因地勢不同而各異。

我們爬進了敵樓,這座敵樓,是一座磚石結構的雙層樓,它高聳在山峰拐角的險要之處,下臨懸崖,上插藍天。敵樓裏麵,用磚石砌成的一道道錯綜複雜的高牆和通道,簡直像迷宮一樣,我們在裏麵轉來轉去,還是轉到了原來的地方。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上樓的門。還是燕迅機靈,真不愧是燕山的兒子,長城腳下的好漢,是他,找到了通往樓上的秘密通道。原來那是一個很不被人注意的小孔道,我們幾次從它旁邊走過,都沒有注意到它。由此可見,敵樓構造之巧妙,是有著很高的實戰價值的。完全可以想象:來犯敵人,要從懸崖下攻上敵樓,談何容易,即使攻進了敵樓,也難以找到通往上層的入口;而上層的守軍,仍然可以卡住這小小的孔道,繼續守壘戰鬥。

還有更巧妙的構造:為了防止敵軍在攻上城牆後直接威脅敵樓,在由城牆通往敵樓的通道上,又建立了許多障牆。這些障牆上麵,都有望孔和射擊孔,它結構嚴謹,居高臨下,能攻能守。憑著這些障牆,可以步步為營,寸土必爭。而有些敵樓的入口,不是開在麵對城牆的通道上,而是經過障牆,在城牆內側開一小門出城,再繞過敵樓內側的狹窄小路,才能登城進入敵樓,這樣,即使敵軍攻上了城牆,也必然受到這重重疊疊的障牆後麵守軍的阻攔,而難以攻上敵樓。

多麼堅固的防禦工事啊。

真可算是金城湯池了。

老梁告訴我們:隆慶二年(1568年),穆宗皇帝就把在南方閩浙一帶的抗倭戰鬥中屢建奇功的名將戚繼光,調來北方戍邊,任命他為薊遼總督和薊鎮總兵。戚繼光上任後,立即率領他從江浙帶來的三千人馬以及當地的士卒民眾,在東起山海關,西到鎮邊(昌平縣境)的兩千華裏長城線上,重新改建加固了原有的城牆、邊牆,城體加寬加高,牆上砌築垛口,要衝地區築重牆,並在全線增修了一千零一十七座具有重大實戰價值的敵樓。此外,還在長城沿線的一些距離城牆不遠的山頭上,築起了許多烽火台,這些烽火台,一個連著一個遙遙相望,一旦發現敵情,即舉火報警。這樣,千裏防線,狼煙迭次升起,警報很快地就傳到了各處。

聽著老梁的介紹,我不由得抬起頭來,望著那連綿不斷的萬裏長城和密如林立的敵樓戰台,緬懷起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來了。戚繼光,他不止是一位英勇善戰的抗倭名將,而且是一位才能卓越的軍事家,他在長城線上設計建築的敵樓戰台,是如此堅固巧妙,是前所未有的。由此,我又想到了蓬萊。我曾在蓬萊閣下,看到了一座水城,那也是戚繼光在前人的基礎上改建的,構造也是十分堅固巧妙的。它既可以訓練水師,又可以守城攻敵,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古代海軍基地。

對於戚繼光,像對其他民族英雄一樣,我是懷著深深的敬意的,而且,除此敬意之外,還有一種親切之感,那是因為他是蓬萊人,我榮幸與他有同鄉之誼。我經常以我們膠東半島能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而自豪。

我的感情,不禁強烈地激動起來了。仰起頭來,縱目四眺,但見四麵山巒連綿,群峰聳立,長城像一條灰色的長龍,沿著那綠色的山嶺,蜿蜒起伏,由西麵蒼茫的群山叢中,奔騰而來,又向著東麵的蒼茫群山叢中,逶迤而去。消失在關山蒼茫雲嵐迷濛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