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總序(1 / 1)

改革開放以後,全國人口的流動性日益增強。除了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頻繁的公務出差外,越來越多的人異地求職求學,外出經商打工,跨界旅遊購物。在這些流動人口中,不少人每到一地,總想手中能有一部扼要介紹當地地理、氣候、曆史、名勝、風俗、特產等情況的書。近些年,雖然大多數省、市甚至市、縣,都已經有了一部甚至幾部關於本省、本市、本縣的當代史或地方誌,但這些書對於一個過客來說,偶爾翻翻尚可,要想購買,且不說囊中羞澀,行囊也不堪重負。由此,我想到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專為這類人員編輯出版一種叢書,把當代史和地方誌的有關內容提煉出來,凝縮在一起,名為《當代中國地方概覽》。這個想法一旦說出,立即得到出版社同誌和一些省、市當代史與地方誌研究與編修部門的讚成和響應。

既然名為《當代中國地方概覽》,顧名思義,其對一地情況介紹的時限,重點應當放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而稱“概覽”,說明這種介紹隻能是擇其要者,不可能麵麵俱到,更不可能詳備細致。所謂“要者”,當然是相對於外地人或過客而言。對於這類讀者,初到一地,最想了解的無非是這個地方在全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這個地方本身的自然狀況、行政區劃、交通通信,它的曆史沿革、傑出人物、千古名作,它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主要事件、重大成就和各條戰線湧現的著名人物,以及這個地方擁有的名城古鎮、名山大川、名勝古跡,以及較有名氣的企事業單位,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即便如此,內容也要簡明扼要,並且盡可能多配些插圖。總之一句話,這套叢書要麵向外地來的讀者,要設身處地多為他們著想,想得越周到越好。

《當代中國地方概覽》叢書不是一般的旅遊手冊,而是史誌結合的讀物。因此,其編寫工作應當多依靠各地當代史和地方誌的研究與編寫人員,多利用那裏當代史和地方誌已有的研究成果與編修成果。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大型叢書《當代中國》的省、市、自治區卷均已出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簡史》叢書的省、市、自治區卷也已出版過半;而且,不少省、市、自治區的誌書已經問世,即使沒出版的,書稿也基本接近成熟。

鑒於這種情況,《當代中國地方概覽》叢書以先從省、市、自治區編起為宜,然後再逐漸擴大到省會以及其他大、中城市,甚至可以擴大到一些中小城市。今後有了條件,還可以出外文本,供應國外企業來華人員和國外旅遊者。書的設計、裝幀、印刷都應當精美,放在書店裏讓人愛拿;出的多了就會像郵票一樣形成一套,成為圖書愛好者的收藏對象。我相信,隻要我們心中裝著讀者,這套叢書一定能夠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