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麵前,一切止步,陸成龍與三嬸羅蘭翠之間,最終啥也沒發生。倒是不久之後發生了一件大事。
就在玉米地事件過去一個多星期之後,陸成龍的父親陸海城回來了。
陸海城回鄉的消息一夜之間吹遍全村。曾經因他的離家出走而起的各種謠言不攻自破,陸成龍家那棟低矮破舊的小瓦房客似雲來,常有人登門一探究竟。
中國人有一種通病叫“紅眼病”,這個病在農村地區尤其嚴重。見不得別人比自己過得好。你生活比他好了,他羨慕、嫉妒,你生活比他差了,他便在人後說長道短。
無需陸海城自己聯係債主,不經意之間,他回鄉的消息便經鄉鄰之口,傳到了一個個債主耳朵裏。一幹債主像約好了似的,你來我往。所幸陸海龍對此早有準備。早已經準備好了錢款,隻等債主上門談條件。
據他所說,離家後他便去了沿海一個港口城市,在一家磚廠打工。第二年,他所在磚廠的老板車禍離世,老板娘不懂經營,於是將磚廠轉讓,於是陸海城抓住機會以極低的價格承包接手磚廠開始經營。
為了節省人工成本,也為了更了解一線作業情況,他不惜親自參與一線工作。經過近兩年的經營發展,總算有所盈餘,預計能還清債務之後便買了票急急往家趕,離家多年,心裏始終牽掛著家中二老、妻子和孩子。
當債主得到消息登門後,陸海龍便與他們洽談條件;一律在欠款本金基礎上上浮10%作為利息補償。接受條件的,欠條作廢,拿錢走人。不願意接受條件的,那就愛要不要,不要拉倒。
許多債主因陸海城的出走,對收回這筆款項本已不抱希望,如今見還有機會收回,已經很是滿足,何況還有10%的利息聊以自慰,於是便紛紛同意了陸海龍提出的條件,燒了欠條,拿錢走人。
不多久,陸海城欠下的巨額債務已基本還清,壓在程紅菊心中的石頭總算落地了,她的臉上,終於見到了久違的笑容。陸成龍也覺得肩膀上的擔子驟然一輕。
正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聽聞陸海城攜巨款歸來,並且還清了所有債務以後,多年未曾往來的親戚們紛紛攜禮登門拜訪。
一個個都說著自家這些年如何困難,因此對陸家的遭遇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有心幫襯,卻無力過問,是以也不好意思往來的話語。
對此,程紅菊也不計較,仍然設宴款待。陸成龍年幼,並不懂得如何隱藏自己的情緒,所以對這些虛偽的言辭,一概不予好臉色。
而親戚們卻全當沒看見,仍然笑臉相對。使得陸成龍態度更加冷淡。在他想來,父親既然有能力還清那麼多債務,那麼東山再起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但是他失算了。
或許是多年來憋著一股勁,給自己定下了目標僅限於還清債務,所以當達到目標以後,陸海城緊繃的神經也鬆懈下來了。
雖然正值年富力強的年紀,但是經過這些年的起起落落,他的心已經遲暮。當完成了心中的目標以後,他已經不願意再去拚搏什麼。
又或者輝煌過,也失落過。現在的他像一個得道的老僧,已經參透人世繁華,所以更願意無為而治,過平凡而普通的生活。
對於父親的心態,陸成龍不得而知。但是對於父親這種狀態,他仍然免不了淡淡的失落。隻不過他無法改變,唯一能做的是接受,並不斷告誡自己:“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也不要變得和父親一樣;生而為人,就該有所追求!”
農村人對土地的熱愛,就如同寵愛自己的孩子。
艾青用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來表達他對土地的熱愛,他的愛是這國家,這民族,這中華大地上生活的他的同胞,這個愛,是大愛。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農民們不懂得這些,但是他們願意用行動來表達對土地的摯愛。他們的這種愛,甚至到了“吝嗇”的程度。
陸成龍的父輩,有兄弟三人,父親陸海龍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也是結婚最晚的。所以爺爺輩的土地,肥沃的、成片的,早已經被兩個伯父挑走了,留給陸成龍家的,幾乎全是靠近山林,滿是碎石頭的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