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你確定這是你故鄉的東西嗎?”艾米麗還是提出了疑問。
“不,寶貝兒,你不知道,這三十六計是我們國家古代那些的大軍事家的實戰精華,實用性很強,特別適合大規模的戰爭,可以說,要是能熟練的運用這些計策,那就可以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決勝千裏,我想不透的是既然已經帶來了,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呢?”我解釋道。
“真有你說的那樣厲害嗎?”靈貝兒一聽是我故鄉之物也來了精神。
“嗬嗬,這本書上有明確的案例,你們不認識這些字,那我講給你們聽,就當是給你們兩個講故事了,嗯,就講最經典的圍魏救趙吧,我們那裏古時候,曾經有過七國並存的局勢,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雖然後來秦國合並了其他六國統一了國家,可那時候留下的發生在這七個國家之間的故事,是數不勝數,這圍魏救趙就是那時候魏國、趙國和齊國這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報,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即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同意了,欣欣然的以為霸業從此開始了,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隻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砍斷孫臏的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臏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回邯鄲,孫臏製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製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國的兵丁因為長途奔襲,身心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魏國國都大梁。齊軍大勝,趙國之圍也就解了。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後世傳其兵法,嗬嗬,我講的這些你們聽懂了嗎?”我看著書一邊講一邊觀察她們的表情,看樣子她們也就是當聽了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