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趙美萍在服裝公司也每年被評為優秀員工。1996年,她還被上海市寶山區評為“優秀外來務工青年”。但是,她愈發感到知識的重要性。她報名參加了成人自考,讀新聞專業。每天下午一下班,她就換3趟公交車從公司趕往楊浦區的複旦大學聽課。晚上9點鍾才下課,回到住處已經11點左右了。那時,她每天的睡眠從來不超過5小時。
就在同一年,趙美萍被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海納百川》欄目編導陸蘭亭老師請去做嘉賓主持。每周末上午10點30分,她準時在電波中與上海幾百萬的打工族們傾心交談,探討人生。
天道酬勤,“小學生編輯”成女作家
在服裝公司幹得好好的,可趙美萍竟然不安分了,她選擇了跳槽,轉行廣告業。到廣告公司的第20天,她就拉到了第一個客戶,是公司所有業務員中在最短時間內最先拉到業務的。雖然標的隻有5萬,但老板還是十分欣賞,當月就將原定的3月之內800元底薪加到1600元。不久,她人生中最大的轉折來到了。
1998年,國內著名期刊《知音》雜誌麵向全國招聘編輯、記者,要求應聘者必須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曆、3年以上工作經驗和10萬字以上的作品。
猶豫了兩天,趙美萍最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要嚐試,要爭取!她將自己發表過的所有作品複印後郵寄給了知音雜誌社招聘辦公室。當時她沒敢寫簡曆,怕他們一看簡曆就沒興趣了。半個月後,她終於等來了知音雜誌社總編室主任的電話。主任問她的簡曆,她隻好照實說:“我真正的學曆隻讀到小學畢業。”說完,她就有點沮喪。以小學學曆應聘名刊編輯、記者,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吧?出乎意料的是,幾天後,她接到要她去武漢麵試的電話。
那天,和趙美萍一起參加麵試的不是應屆本科畢業生,就是其他新聞單位的主任記者,甚至還有作家、碩士研究生等。在5分鍾的自我陳述中,趙美萍將自幼砸石養家糊口、到上海打工、自學寫作等經曆一一道來,最後她說:“雖然我沒有進過大學深造,但是,社會也是一所大學,我的經曆就是一筆旁人無法企及的財富。”也許就是這番充滿自信的自我介紹,打動了雜誌社的各位老總,她被錄取了。
從小學畢業的采石女到知名雜誌的編輯,趙美萍的人生徹底改變。7年裏,她無論被調到哪個編輯部,發稿量總是在前幾名,每年至少去10個城市采訪組稿。2002年,她被知音雜誌社評為優秀員工,並分了一套130平方米的大房子。2003年,她被評為’“第三屆武漢市傑出外來務工青年”,並將農村戶口遷到了武漢市,成了一個真正的“城裏人”。
2005年1月,趙美萍的紀實散文《苦難,是一所人生的大學》獲得了由共青團中央和全國青聯聯合主辦的全國首屆鯤鵬文學獎大賽散文組二等獎。2005年6月,她的自傳《我的苦難,我的大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獲得了“QQ·作家杯”文學大賽的特等獎和最感人作品獎。
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曆,趙美萍依然那麼坦然自信。
鮭魚的生命旅程
俞敏洪/文
當我們在飯桌上品嚐美味的鮭魚時,我們也許很少會想到它們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
每過四年的十月份,加拿大佛雷瑟河上遊的亞當斯河段,平靜的水麵就變得沸騰起來,成千上萬條鮭魚從太平洋逆流而上,來到這裏繁殖後代。銀白色魚身的鮭魚在逆流而上的過程中變成猩紅色,整個水麵因為有太多的魚而變成一片紅色。
鮭魚的一生令人驚歎!從魚卵開始——每條雌魚能夠產下大約四千個左右的魚卵,並想方設法將其藏在卵石底下,但大量的魚卵還是被其他魚類和鳥類當做美味吃掉——幸存下來的魚卵在石頭下熬過冬天,發育長成幼魚。春天來臨時,幼魚便順流而下,進入淡水湖中,它們將在湖中度過大約一年的時光,然後再順流而下進入大海。在湖中它們盡管東躲西藏,但大多數幼魚依然逃不過被捕食的命運,每四條進入湖中的魚就有三條被吃掉,隻有一條能夠進入大海。危險並沒有停止,進入廣袤的大海,也就進入了更加危險的區域。在無邊無際的北太平洋中,它們一邊努力地長大,一邊麵對鯨、海豹和其他魚類的進攻;同時還有更加具有危險性的大量的捕魚船威脅著它們的生命。整整四年,它們經曆無數艱險,才能長成大約三公斤左右的成熟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