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沒有讀完大學就創業。蓋茨在哈佛大學時,就覺得法律係的課太無聊,大部分時間泡在學校計算器房裏。喬布斯則根本覺得在學校是浪費時間,唯一有興趣的是去旁聽書法課,了解不同字形對人的感知產生的影響(這是後來導致他開發出深受好評的Macintosh桌麵排版係統的關鍵);戴爾則是從報到第一天就開始賣計算器,上課反而耽誤做生意,湊合著上了一年就休學當老板去了。
我把這些故事和朋友們分享,他們的反應是:書念太多是不是沒用,反而錯失創業機會。千萬別這麼想,否則目前國內每年超過400萬的大學畢業生,肯定覺得特別鬱悶。學曆確實和創業關聯不大,但不代表多讀書創業成功的機會就少了。這三個人首先是碰到時代的大機遇,並且把握住了。PC問世前,早已有大型計算器,當時的高手都在大型計算器公司,不屑PC這種“小玩具”,也因此給年輕小夥逮著機會表現。如果這三人讀完大學,很可能就跑到大公司裏去舒服待著了。不過,就因為他們不安分的個性,自然不會乖乖地把書念完,看到機會立刻行動。我曾當麵問過戴爾,他對想創業的年輕人有什麼建議,他的回答很直接:“別人跟你說你不行,千萬別相信,我如果曾經相信過任何一個人這麼告訴我的話,也就沒有今天了。”
到了互聯網時代,創業家則大多是名校畢業的高才生。寫出第一套瀏覽器軟件的Netscape創辦人馬克·安德森,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電機係,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索斯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電機係,雅虎創辦人楊致遠和戴維·費羅是斯坦福大學電機係博士候選人,是Google兩位創辦人的師兄,YouTube創辦人之一陳士駿,也畢業自伊利諾伊大學。
為什麼互聯網行業學曆這麼重要?首先,早期的互聯網並不開放供商業使用,隻有在美國政府、軍方和大學裏才能使用,而且名校裏通常計算器設備較好,為這些高手提供了創作的資源。互聯網在20世紀90年代中開放商業用途後。當然是那些之前在名校裏就玩熟這些東西的人最懂得機會在哪裏。今天,互聯網還有很多技術演進的空間,為那些受過良好教育和紮實訓練的技術高手持續提供創新致富的機會。
我最近請一位朋友幫忙采訪陳士駿,談他創立YouTube以來的故事。當我看到稿子的時候,覺得似曾相識,和我10年前采訪楊致遠談雅虎創立過程的情節太像了,一個對互聯網有熱情,繼而把熱情轉化為行動的軟件設計師,自我奮鬥並享受的過程。當然,他們有成熟的美國資本市場支持,不管是初期靠自己的信用卡借錢,拿到風投的第一筆資金,公司上市向大眾集資,或被收購作為另一種出路,這些條件都遠非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所能提供。何況“美國夢”本身就是一個傳世不朽的價值:白手起家,成為富豪。
別輕易相信念不念書和創業成不成功有關係,每一波創業大潮的來臨,都伴隨著一個大的時代變動。不管當時在不在學校,如果你夠敏感,你都會知道。
數學題中的人道精神
吳若權/文
朋友的孩子就讀私立小學五年級,這是個人人稱羨的貴族學校。但是最近為了協助孩子處理一道數學題,他氣憤地跑去學校和老師理論。題目的大意是:發生山難,登山者A獲救,碰到B和C。B拿出4塊麵包,C拿出5塊,肚子餓了,三個人需平分這些麵包。A從身上掏出600元錢。B和C應該向A要多少錢?
數學題的正解是:B應得200元,C應得400元。因為B自己吃了3塊,隻拿出1塊給A,而C自己也吃了3塊,拿出2塊給A。B和C拿出的比例是1∶2。所以600元應該按照1∶2的比例,分配給B200元C400元。
從數學的角度看,命題邏輯嚴密,解答正確。但我的朋友看完題目的解答之後,非常傷心。“怎麼會這樣呢?竟然教小孩子向發生山難的人收麵包錢?”他難過地說。“哪一家的麵包這麼貴啊?”他的太太也抱怨。
他和校方約好時間,針對這個題目給出自己接近人道精神的答案:“應該不用收錢。”校方非常客氣地接待了他,並說明參考數據不是學校老師所編,以後會請老師多注意,等等。他心裏明白,這不過是形式上的交代,但他並不灰心:“學校教育隻是一部分,幸好我們還有家庭教育可以補救。”
我很佩服這樣的教育態度。他沒有推諉為人父母該有的責任,當他發現學校偏重知識教育、忽略品德教育的時候,他警覺地提醒自己,還是要靠家庭教育來打基礎,不能全部依賴學校。畢竟,人生的成就,不是單靠知識就能打造的。知識,隻是其中的一環而已。
有夢想的人才能舉起奧斯卡
李安/文
1978年,當我準備報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戲劇電影係時,父親十分反感,他給我列了一個數據:在美國百老彙,每年隻有兩百個角色,但卻有五萬人要一起爭奪這少得可憐的角色。當時我一意孤行,決意登上了去美國的班機,父親和我的關係從此惡化,近二十年間和我說的話不超過一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