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
他們是這樣站在塔尖上的
李斌等/文
8月18日晚,由王皓、王勵勤和馬琳三人組成的中國男隊在奧運會乒乓球男子團體決賽中,幹淨利落地以3∶0戰勝德國隊奪得了冠軍。此前一天,中國女隊奪得中國奧運史上首塊乒乓球團體金牌。他們續寫了國球的輝煌。
在中國,從繁華的都市,到偏遠的山村;從高樓旁的小區,到泥濘的黃土場,隨處可見乒乓球台,以及在球台前揮拍的老老少少。
這是一座有著穩定結構的金字塔,站在塔尖的奧運冠軍,如果俯首下望,看到的是一個龐大無比的塔座。
世界排名第一的王皓和排名第二的馬琳,是爬到塔尖的少數中的少數。追尋他們的成長經曆,“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詩句蘊涵的真理顛撲不破。
艱難起步
當年,在區幼兒園運動會上,沈陽市沈河區業餘體校的教練楊沈立相中了馬琳,這個6歲的娃娃還不會打乒乓球,可“長得挺帥,跑得很快,虎頭虎腦,非常有力量”。
當時,馬輝、夏靜茹夫婦對乒乓球一竅不通,連怎麼算贏分都不清楚,他們希望孩子能按部就班地學習,然後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楊沈立“三顧茅廬”,才說服馬琳的父母,同意馬琳繼續接受乒乓球訓練。
王皓開始他的乒乓球生涯,和馬琳相似。當年,吉林省乒乓球隊教練張鈞林,為了發掘好苗子,經常在周末騎車去長春市青少年宮,看孩子們打球,在幾十個5~10歲的孩子中,他發現了王皓。
那個時候,小球員們的訓練條件非常差。馬琳的訓練場地就在學校的一個倉庫裏,6張球台,一排雙人床,床底下堆著煤球和各種生活用品。沒有衛生間,窗戶沒有玻璃,隻能用塑料布蒙著;沒有暖氣,冬天需要生爐子取暖,提一桶水放在屋子裏,第二天就能凍成堅硬的冰,小孩子們常常要帶著手套練球。
王皓的訓練條件也差不多,在跟著張鈞林練球的兩年裏,每天晚上由父親騎著自行車帶著他,花四十多分鍾趕到省體校,“風雪無阻”。
成長在不同地方的兩個孩子,卻表現出了相同的拚搏精神。而這些,正符合中國基層乒乓球教練選拔人才的條件——田徑基礎好、爆發力強、協調性好、頭腦聰明,而且能吃苦。
馬琳會在大年三十纏著教練練球,“一般的孩子一天練上4個小時,他練六七個小時”。晚上八九點鍾回到家,還要做徒手訓練,比如仰臥起坐和俯臥撐,累了再睡覺。
王皓小小年紀也顯示了自己的天賦,啟蒙教練薛瑞昆說他“球感非常好,訓練很刻苦”,同一個隊裏的8個孩子,水平差異較大,王皓都能與他們練到一塊兒去,還能指點水平低的隊友怎麼打球。
“萬裏挑一”
在中國,出一個乒乓球的世界冠軍到底有多難?
“實在太難了,何止是萬裏挑一啊。”張鈞林回憶,吉林省乒乓球隊1958年建隊,50年裏隻出過兩位世界冠軍,一位是曾擔任過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的許紹發,另一位就是王皓。
而在這兩個人脫穎而出的背後,不知道有多少運動員被無情地淘汰。
1990年3月,王皓在長春市青少年宮學習乒乓球,同一批的30多個孩子裏,包括王皓在內隻有兩人進入省隊。
1992年,此時的王皓正讀小學二年級,在青少年宮裏已難覓對手。1993年8月,他被校長特批進入省運動學校。
這所體校承擔著為省隊輸送人才的重任。教練們通常會在參加省級比賽的幾百名運動員中,選擇8名選手進入學校,在一個月的訓練後淘汰其中表現較差者,剩下的選手再經過一年的集訓,如果能打進全省比賽的前4名,就可以留下。
“在關鍵時刻,如果衝不上去就會被淘汰。”這也是夏靜茹的體會,這種關鍵時刻,就包括各種重要的比賽,和進入更高一級專業隊的機會。
事情並不總是如人所願。盡管馬琳10歲就進入了遼寧省體校,可3年之後,馬琳還沒有獲得進入省專業隊的機會。
“孩子已經13歲了,如果再耽誤一年,就廢了。”馬輝、夏靜茹夫婦倆特別著急,多次找教練談,都沒有結果。
當時的中國乒乓球男隊正處於低穀,歐洲選手的橫拍弧圈球打法一統江山,而馬琳練就的傳統的直板快攻打法被認為已經過時了。
幸運的是,在一次全國性比賽中,馬琳憑借出色的表現被廣東隊看中,廣東隊給馬琳父母來了一封信,希望把孩子送到廣東隊。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前程,並不忍心讓小孩遠離父母的馬輝、夏靜茹夫婦無奈之下接受了廣東隊的邀請,和對方簽下了10年合同,並把馬琳的戶口也遷了過去。
在遼寧省受到冷落的馬琳在廣東隊隻待了大約1個月。1994年1月6日,馬琳被國家乒乓球隊二隊選中。此前,在河北保定舉行的全國青少年乒乓球比賽中,14歲的馬琳奪得男子單打冠軍,引起了國家男隊主教練蔡振華的注意。
馬琳要進入國家隊二隊,還得通過比賽:他與那些同樣希望進入國家隊二隊的選手們一樣,得接受國家隊二隊排名在最後3名的球員的挑戰,通過兩場比賽能進入前兩名的選手才能進入國家隊二隊。馬琳分別以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績順利通過了這次選拔。陪同孩子一起來到北京的夏靜茹當時住在地下室,聽到了孩子帶回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