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石化環保
封麵故事
作者:趙紫高
隨著油品質量的全麵升級,一個龐大的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漸浮出水麵。在這個曾被國外巨頭壟斷的環保金礦裏,國內新軍要克服怎樣的技術門檻和營銷難題?
南京長江四橋上遊南岸數公裏處,是金陵石化6號油運碼頭。時值午後,江麵開闊,風平浪靜,幾艘大型駁運船泊在碼頭一側,等待裝載精煉的成品油,發往北岸的揚州、南通等地。
從今年元旦起,江蘇沿江八市全部使用國Ⅳ汽油(其中南京在2012年4月便即升級),對深陷霧霾醜聞的中國環境而言,這大致可以算是一個好消息。在接下來的兩年裏,這項旨在讓汽油燃燒更純粹的油品升級運動將由沿海中心城市向全國擴散,相應之下,一係列煉油裝置的改建工程已先期步入井噴期。
過去十年,重化工業在中國找到了最好的黃金時代。它在更改中國工業結構的同時,也讓環境與公眾的忍耐力一再接受極限挑戰。石化產業是這股重型化浪潮的主力代表,幾乎所有省份都將其視為調整結構的有效手段,在大江大海的工業碼頭附近,石化城遮天連營。依據近兩年的行業統計,煉油化工行業的總能耗占全國能耗消費總量的16%左右。
顯而易見,石化產業的清潔升級將極大左右中國節能減排的前景目標,它不僅關乎前任政府的減排承諾,也能消弭公眾的部分抱怨,由之還能催發一個數以千億計的龐大環保市場——它要求以更低的能耗去生產更高純度的產品、更嚴苛的汙水排放和更為經濟環保的廢料循環利用。
能夠躋身其間的環保企業早已嚴陣以待,他們正通過各種渠道展示自己的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能力。在這輪石化環保市場噴發之際,有兩個背景值得鋪述:一是同樣龐大的火電環保市場在脫硫脫硝令之後,已先期啟動,並催生了大量依托某幾項專業技術和產品的中小企業,其中的佼佼者,正朝著肌體更為健全的“綠巨人”邁進;二是在以往二十年的石化環保領域,日韓歐美的同行,憑借先行一步的技術和管理,在此前的市場具有先手優勢,並左右著行業前進的走勢。
占有中國八成煉化能力以上的三大石油集團,無疑將決定這個新興市場的容量與開放度,他們的規劃與路徑取舍,是當前市場最為重要的戰略情報。
環保金字塔
今年年初,中國石油學會聯合三大石油公司,在深圳組織了一場“中國石油石化節能減排技術交流大會”,會議不對媒體開放,《能源》雜誌記者隻得以相識企業代表身份注冊參會。會議過程冗長乏味,但在會議間歇期間,這種場景大為改變。不僅環保企業代表穿梭其中,表現活躍,煉化企業代表在小範圍的交流中也表現得更為坦率。
石化環保涉及廣泛,其主要的市場份額集中在生產裝置脫硫、熱電(自備電廠)煙氣脫硫脫硝和水處理。作為綠色變革的主驅動力,生產裝置本身的更新改造,則占據這塊市場的最大板塊。其中,FCCU(催化裂化裝置)無疑是最受矚目的金字塔尖。當前,中國幾乎所有規模煉廠都擁有這種裝置,生產了70%至80%的汽油和約30%的柴油。
它造價不菲,設計複雜。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中國在該領域擁有同世界比肩的技術。但現在,隨著原油生產中重油比例的不斷升高,以及中國油品質量當前從國Ⅲ向國Ⅳ的全麵升級,國外企業在設備換代過程中大有卷土重來的趨勢。
埃克森美孚和杜邦貝爾格(DuPont-BELCO)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全球僅有的具有能整體解決該方案的兩大集團。未來五年,在煉油和化工行業領域,全球煉油產能的增加有一半以上將在中國。他們在國內積極尋找代理商,並與業主組建合作企業。據業內人士透露,當前杜邦貝爾格(國內代理商為北京美斯頓科技公司)與中石化寧波工程公司合作,欲將中石化旗下各化工企業FCCU脫硫高達數百億的項目一網打盡。而中石油則與埃克森美孚合作,希望能獲得對方的核心工藝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