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棄風調查
深度報道
作者:王趙賓
沉浮在棄風限電中的吉林風電舉步維艱。
它的出路在何方?
從長春出發,沿302國道一路向西,穿過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便可進入白城地區。在星星點點的“磕頭機”身後,印有中國國電、中廣核等標識的風機清晰可見。目前,整個白城地區聚集了來自5大電力集團,中廣核等央企,以及華銳風電、三一電氣等大型民營企業。按照白城市的規劃,其風電裝機容量將占吉林省總規劃裝機容量的70%以上。
位於吉林西北部的白城,與內蒙古、黑龍江交界,素以多風著稱。早在2009年初,長沙中南勘測設計院對白城進行實地勘測,確定當地可開發風電麵積6865平方公裏,可開發裝機容量2280萬千瓦。豐富的風資源讓該區域與內蒙古東部的赤峰、通遼等地,被確定為全國8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之一。
白城風大時常揚起漫天塵土,讓人印象深刻。多年前,當地人稱“吳大舌頭”的軍閥吳俊升,就曾對部下戲言“一進洮南府,先吃二兩土。”正因白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不僅讓它成為軍閥必爭之地,也讓它成了風電企業們眼中的風水寶地。
然而,隨著白城地區風電企業的大批入駐,在冬季供暖高峰期電網調度資源緊張,這塊風水寶地很快也成了全國棄風限電的重災區。此前,中國風能協會公布,2012年中國風電限電超過200億度,比上年增加近一倍,史無前例。棄風限電所導致的大麵積虧損,也致使不少風電企業深陷其中欲罷不能。
風電過山車
兩年前,吉林省風電基地啟動暨安白景觀帶新艾裏風電場奠基儀式在白城的大安市舉行。按照規劃該基地規劃總裝機容量1709萬千瓦,占吉林省總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二,華能、國電等6大電力央企全都進駐白城。
而計劃投資80億的安白風電景觀帶工程,沿路將開發建設新艾裏、來福、紅崗子、舍力、樂勝5個景觀風電場,裝機總量75萬千瓦。當地媒體稱讚,吉林西部不久將形成壯觀的“風電長廊”。
事實上,在國家提出打造若幹“風電三峽”的呼聲下,吉林省便在全國率先製定了省級風電發展規劃,並明確提出要把以白城市通榆縣為核心的吉林西部地區,打造成全國最大的風電基地和全省風電裝備製造基地。從那時起,一股風電建設旋風就在吉林西部的白城不斷刮起。
好景不長。無論是景觀工程,還是發展清潔風能的戰略,吉林都難以回避風電利用小時數不斷下降這個不爭的事實。今年年初,國家能源局下發的文件顯示,2012年東北四省區風電利用小時數全部走低。其中,吉林最低為1420小時,同比減少190小時,與4年前相比則下降了743小時。毫無疑問,吉林已成為風電棄風限電的“重災區”。
記者在白城洮北區青山鎮的一處風電場了解到,棄風限電讓工作在這裏員工有些難過。當皮卡車在開闊的荒原上來回顛簸時,司機小李開始抱怨,“我們這裏100多台風機,有時一天損失150萬千瓦時,按每度5毛錢計算,一天75萬就沒有了。”
企業遭受損失讓小李同樣擔心自己的收入。而擔心收入的不僅是員工,還有企業對業績的考量。“三北地區限電嚴重,大多風電項目難以盈利。”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長軍此前曾公開表示,2012年龍源電力限電量達到26億度,損失了13億元的利潤。按照資源情況來看,我國的風電分4個區域,實行0.51元到0.62元不等的4個電價,這種電價下,每年實現2000-2200小時滿負荷發電,才能實現10%的盈利。一旦棄風限電,就難以滿足發電負荷。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岩表示,有的地方棄風達到40-50%,平均達到了20-30%,盈利肯定是不可能的。而按照他的估計,去年整個風電行業的盈利水平不會很高,幾乎是處於虧損的邊緣。
棄風限電導致的問題,也引發了連鎖效應。在記者途經之處,看到無論是國電風場旁邊擺放的大批尚未安裝的塔筒,還是中材科技年產500套大型複合材料風電葉片的廠區,甚至聲稱在白城投資5個億設廠的華銳風電,都異常寥落冷清。
據吉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風電工程部副主任李欽偉透露,投資100億元的三一通榆風電產業園項目,坐落在白城市通榆經濟開發區。該項目涵蓋了風機整機、葉片、塔筒等各主要生產領域,並根據需要適時拓展風電綜合服務及其他投資領域。其致力於把通榆建設成全國規模較大的風電產業化基地,成為覆蓋整個東北、蒙東和華北部分地區的風電裝備加工製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