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誕生記(1 / 3)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誕生記

生活

作者:方亮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不是一個公司,它是俄羅斯君王的權杖。

俄天然氣巨企——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以下簡稱俄氣)正在陷入困境之中。

多年來,天然氣出口一直是普京用來保證財政平衡、國內投資甚至地緣優勢的利器,可如今卻鋒刃鈍乏。作為俄天然氣出口的統一操盤手,巨企俄氣是其中唯一主角。但當整台戲都已乏人關注,這個主角自然也失卻了以往的風光。俄氣身上隱藏著俄羅斯天然氣產業的“龍脈”,它的崛起實際上隱含了普京政權乃至整個俄羅斯在新世紀短暫複興的先聲。

俄氣在蘇聯時代率先變革,從而得以在後蘇聯時代以完整樣貌“君臨天下”的曆史,堪稱普京時代的“緣起”,而如今其虎落平陽自然也因此具有了更大的現實和曆史意義。

“您不想當部長了”

二戰結束之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貝利亞在負責原子彈開發工作之外又擔負起蘇聯第一條天然氣管道莫斯科——薩拉托夫線的建設工作,讓人感覺二者同等重要。蘇聯的天然氣產業就這樣起步。

此後,曆經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和普京時代,俄羅斯天然氣管道的總長度已足夠繞赤道三圈半還多。在這幾十年間,蘇聯天然氣產業以其龐大的規模造成了一種威勢,以至於鐵幕另一邊的大佬們對其多有猜忌。

曾試圖與赫魯曉夫達成天然氣協議的意大利埃尼能源集團老總恩裏克·馬太死於一場神秘空難,而試圖調查這一事件的警察、記者中也多有神秘死亡者。當西德總理勃蘭特欲將蘇聯天然氣引入歐洲,華盛頓也對其百般警告。

西方的警惕反襯了以蘇聯天然氣工業部為存在形式的這股能源勢力的強大。但當蘇聯解體,同其他產業一樣,這個國家的天然氣帝國也注定要通過國家製度變局的那堵“窄門”。當石油、金融、重工、軍工等產業要麼被拆分、變賣,要麼經曆萎縮、破產,天然氣行業不但保持了過去的完整,還及時變革保持了昔日的威勢。當從天然氣工業部那裏繼承了傳統的俄氣終於對歐洲發動了美國人當年曾百般警告的“冷戰”,東歐墮入“路有凍死骨”的窘境,而普京麾下的大佬們則在慶幸天然氣工業的完整保存。

這些不得不追溯到從1985年至1989年擔任蘇聯天然氣工業部長的維克多·切爾諾梅爾金那裏。曾以總理身份謀劃俄羅斯經濟改革藍圖的葉戈爾·蓋達爾曾如此概括切爾諾梅爾金對天然氣工業的改革:“他率先意識到傳統的領導方式已經過時,需要全新的模式。”

蘇聯時代,以暴力為後盾的行政命令無人敢違逆。否則,違逆者的命運就將是坐牢或槍斃。這是斯大林的鐵血所留下來的鐵律,亦是大多數人的固有思維。但當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大幕開啟,老法子失去了效力。就像“8·19”事件中倒戈的軍隊所象征的那樣,舊手段失去了對自己最為重要的暴力。

率先認識到這一點的切爾諾梅爾金意識到,如果說過去驅使人們工作的是恐懼,那麼在新的時代,利益應該扮演新的驅動者角色。這位直到退休都習慣於使用“國民經濟”這一蘇聯色彩濃鬱詞彙的老官僚,反倒是最先認識到這一市場經濟真諦的人之一。

於是,他帶著自己的改革團隊上路了。一支考察團在蘇聯、德國和意大利間穿梭。後兩國當年曾率先開啟對蘇能源合作大門,如今他們又成了蘇聯天然氣產業改革操盤手們的取經目標。當時切爾諾梅爾金說:“我們就是要建立一個意大利埃尼集團那樣的組織,它應該是傻瓜式的,即使讓一個傻瓜來管理這個組織,它也能運轉良好。”說這番話時,切氏或許想到了神秘死亡的埃尼老總馬太。

其實,在那個蘇聯帝國經曆劇烈製度轉換的敏感時期,任何涉及核心政經利益的改革與轉型都難以避免被罩上一層神秘詭譎麵紗的命運。切爾諾梅爾金的嚐試也不例外。他決定將蘇聯天然氣工業部改組成一個天然氣康采恩,這必須取得時任部長會議主席尼古拉·雷日科夫的支持。

但這位如今以兩本論述蘇聯解體的暢銷書而被中國人所進一步認識的蘇聯官僚那時正是從權力視角來審視切氏的計劃的。

1989年,切氏帶著自己的計劃數次找到雷日科夫,向他描述蘇聯天然氣工業的未來藍圖。但未有一次談話能打動這位在蘇聯解體十多年後仍不願正麵評價市場和民主的蘇聯官僚。直到那年的一個晚上,當切爾諾梅爾金又費盡口舌希望得到其支持,雷日科夫才試著理解切氏的想法。他這樣問道:“您說了這麼多,按我的理解,就是想告訴我您不想當部長了,是麼?”